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V也得V"构式表达"毫无选择,非这样做不可"的语义,是一种反预期信息的构式,并且派生出"勉强""强迫""让步"等语用功能,受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不V也得V"构式由"(虽然/尽管)不(想)V,(但)也得V"经过紧缩和省略而成。  相似文献   

2.
浅谈"自V"     
"自V"是古代汉语一种常见的结构,"自"是兼类词,"V"是动词,"自"与"V"之间的关系随着"自"的词性变化而变化.当"自"是指示自身的代词时,"自"与"V"的关系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主谓结构"自V"和动宾结构的"自V"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X不Y"式成语可以表示一定的"量"和强调等语法意义,它包括"一N不V"和"一V1不V2"两种形式."一N不V"是主谓结构,具有夸张意味,且有变式"不V一N"."一V1不V2"是连谓结构,它与"一V就……"句式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并且表示相同的结构意义,即动作一经发生就达到某种程度或有某种结果.这些意义的产生与"X"和"Y"的词性及意义有关,也与"一"的小量意义和"不"的否定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4.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5.
"早不V"和"不早V"都是汉语中的常见格式。从功能上看,前者主要用于陈述句,用来给出相关的更为准确的信息,以纠正听者;后者主要用于疑问句,用来对V的不及时实施进行质问,以批评听者。在说话人追求更大语言交际值的情况下,"早不V"格式可以与疑问句式糅合使用,从而形成有标记组配。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爱V不V”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在语篇中所包含的两种意义及其不同语篇意义下的语篇衔接手段。其中,省略作为主要的衔接手段,决定了它非正式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语篇认知推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汉语中的"N的V"结构成立的情况,并列举了N与V的语义关系以及"N的V"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歧的办法,指出该结构从整体上看是名词性的,其中V脱落了一些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是汉语史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以"V住"这个结构为例考察了它由连动结构演变为述结式的过程。在中古汉语时期,由于介词引导的名词性处所短语前置和使动用法的衰落,"住"逐渐变为不及物动词,在"捕捉"类的动词后,以语义聚合的方式,引申出结果义,并在类推的作用下,出现了"VO住"结构。在近代汉语时期,"V住"进一步语法化,并逐渐打破了语义限制,搭配逐渐泛化,否定式"VO不住"全部变为"V不住O"标志着"V住"语法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1着V2 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 :( 1)进入V1、V2 位置上的动词 ,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据此可以给V1、V2 分类 ;( 2 )V1和V2 语义互相配合 ,形成一些搭配类型 ;( 3)V1着V2 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 ,“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 结构 ,“动作─结果 (目的 )”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 结构 ;( 4)结构对V1、V2 的语义有约束作用 ,结构一旦形成 ,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 的选择与配合 ,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  相似文献   

11.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2.
《朱子语类》中"V得来"形式的结构关系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较为复杂,主要有五种情况:"得"为体助词,"来"为动词;"得"为结构助词,作补语标记,"来"为补语;"得"为结构助词,作补语标记,"来"为语气助词,标示焦点;"得"为结构助词,作转指标记,"来"为语气助词,作话语标记;"得来"为黏合性结构,"V得来"相当于"V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四川方言的“V都Vp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的"V都Vp了"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四川方言的"V都Vp了"结构中的词语V多是述人动词,Vp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述宾短语、述补短语、兼语短语、连动短语、双宾结构等.其中"了"是有成句作用的"了2".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强调动作已经发生.从语用上看,通过对事实的强调,表达出说话人的某种情态,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存在三个判断词是、为、乃;两个副词非、不."非"为判断性否定副词,一方面与"是"为"乃"形成对立互补,构成判断义位;另一方面与"不"形成对立互补,构成否定义位."是"和"不"分别替代"非"的判断义和否定义,是"是"不"组合的条件,也是"是"判断词成熟的条件.<世说新语>中的"是"尚处在刚开始具有"非"的判断功能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V1着V2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1)进入V1、V2位置上的动词,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据此可以给V1、V2分类;(2)V1和V2语义互相配合,形成一些搭配类型;(3)V1着V2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结构,"动作-结果(目的)"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结构;(4)结构对V1、V2的语义有约束作用,结构一旦形成,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的选择与配合,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V着A"构成的连谓结构,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从V和A的语义关系和"V着"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V着"具有[+虚化]的语义特征时,"V着A"是状中式."V着A"表示动作的方式时,"V着A"是动结式,除此以外,还有一类紧缩式.文章最后还分析了"V着A"结构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朝鲜语的"V+(我炒迷)"结构与汉语的"V+住"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V 什么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什么V"式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否定的句式。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前后的词语相同,它的基本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V什么V"式的基本语义特征是表否定,这是通过"什么"实现的;"V什么V"式的语用特点是表示强烈的否定、表达强烈的意志性及简略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可见程度义"V 到"结构,是二价结构,"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因此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