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九五"时期以来,富阳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1995年到2006年富阳市生产总值(GDP)由55.9亿元增加到238.4亿元,实际增长4.26倍,年均增长14.08%,农民纯收入实际增长2.53倍,年均增长8.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4倍,年均增长9.97%。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生活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一、各项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内蒙古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各项消费支出全面增长。1993-2000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支出由1585元增加到3928元,2000年是1993年的2.5倍,年均增长量为335元。其中食品支出由693元增加到1353元,2000年是1993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量为94元;衣着支出由292元增加到561元,2000年是1993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量为38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47元增加到289元,  相似文献   

3.
广东 GDP 总量超新加坡香港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这个“十五”的收官之年里,我省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创下新的纪录。据省统计局初步测算:2005年广东完成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20267.76亿元,比2000年增长1.34倍。继2000年 GDP 在全国首破万亿大关、200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首破万亿大关后,广东取得了CDP 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双破2万亿大关的佳绩。“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3.0%,增幅  相似文献   

4.
一、主要特点 1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城乡市场共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桐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给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批零贸易餐饮业销售得到了快速增长,1978年到2007年全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采用杭州市物价指数,下同),年均增长17.2%。从城乡市场看,2007年县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比1997年增长2.23倍;农村零售总额13.9亿元,比1997年增长2.17倍;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5.
“八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上海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变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实际收入较快增长据对本市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5年上半年上海市区居民人均每月全部收入为593.89元,比1990年的183.19元增长2.24倍,其中用于日常消费的生活费收入每月556.89元,与  相似文献   

6.
城乡差距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城乡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鼓舞下,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步增长.1978-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6280.0元,增长了18.3倍;生活消费支出由313.4元增加到4998.1元,增长近16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2006年银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12.8%。人均GDP从2000年的10404元增加到2006年的23506元,年均递增14.6%。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长。2006年银川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7.76元,  相似文献   

8.
浙江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收入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从1978年的304元上升到2000年的9279元 ,22年间名义收入提高了29.52倍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年均实际收入增长了9.5 %。2000年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7.76 % ,仅低于上海、北京、广东 ,位居全国第4位。2001年前三季度浙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首次超过广东 ,跃居全国第3位。但“九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11% ,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实际增长率 ,尤其是较“八五”期间的12.84% ,增长率的回落较为明显。从收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科分配的基本情况1.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改革2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343.4元,1998年为5425.1元,增长了14.8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6.1%。由于城镇居民个人收入连续大幅增长,储蓄存款也迅速增加。城镇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为154.9亿元,到1996年达到30850.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2%。2.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向城镇居民倾斜据国家计委课题组测算,1978~1994…  相似文献   

10.
一、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变。从农村牧区居民看,198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仅为195元,1989年为523元,2001年达到2558元。扣除物价因素,1989—2001年年均增长6.2%;城市居民家庭现金收入为1989年的1171元,增长到2000年的545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4%。到2001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4.86亿元,比1989年增加了13.4倍。然而,统计上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我省工资分配机制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一、工资分配机制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六十年来,我省职工的工资制度经过供给制、工资分制,发展为现行的货币工资制;工资制度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和2006年4次大的改革。随着工资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职工队伍的扩大,全省职工工资总额增加,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城镇单位职工人数为44.55万人,比1949年的0.63万人增加了43.92万人,年均增长7.5%。全省累计发放的职工工资总额达136.9亿元,比1949年增加136.87亿元,年均增长15.4%;其中:国有经济单位114.43亿元,增加114.4亿元;城镇集体经济和其他各种经济单位从无到有,2008年分别为3.11亿元和19.36亿元。改革30年来,全省职工工资总额增加132.6亿元,增长了30.9倍,占1949年至2008年增加总量的96.9%,比改革前29年增加工资的总数多30.1倍。其中:改革前20年增加了42.41亿元,占30年增加额的32%;后10年增加了90.19亿元,占68%。2008年全省城镇...  相似文献   

12.
一、GDP总量变化的5个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年翻两番。从总量看,GDP总量逐年增长。1995—2005年GDP总量由71.7亿元增长到288.5元,十年翻了两番。1998年总量突破100亿元,仅过5年后,2003年总量突破200亿元。”九五”期间净增57.04亿元,年均增量11.4亿元,”十五”期间净增159.75亿元,年均增量31.95亿元,是“九五”期间年均增量的2.8倍。  相似文献   

13.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从此结束了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的历史,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解放50年来,上海工业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工业生产累计增长90.1倍(以1952年为基数,至1998年,下同),年现价工业总产值由66.60亿元,增加至5896.3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0.5%.其中轻工业生产增长43.3倍,年均增长8.6%;重工业生产增长235倍,年均增长12.6%.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140倍,年均增长11.4%.利税总额由1952年的8.64亿元,增加至1998年的474.98亿元,增长53.9倍,年均增长9.1%.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GDP:16.6亿元→1280.2亿元 2012年德阳经济总量较1983年增长75.9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9%.经济总量从1983年的全省第7位跃升到第3位. 财政总收入:2亿元→257.5亿元 2012年财政总收入比1983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18.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5.5亿元,是1983年的37.8倍,年均增长13.3%. 人均GDP:497元→35945元 2012年人均GDP比1983年增长71.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8%.按2012年美元平均汇率(6.3125)折算为人均5694美元,居全省全3位.  相似文献   

15.
“十五”时期,是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五年,全市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不断完善消费政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以汽车、住宅、通讯为主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贸易市场进入持续、健康、繁荣活跃、稳定增长时期。到2005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91.14亿元,比2000年增长102.44%,年均增长15.15%,成为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九五”期间,武鸣县进一步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生产与流通的结合,相继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东、城西商品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及红岭集市贸易等十个集贸市场,使该县的集贸市场由“八五”时期的37个发展到47个,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好的购物环境,促进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1亿元,比199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08%。其中县城零售额6.12亿元,比1995年增长1.62倍,县以下零售额4.39亿元,增长79.6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7.28亿元,增长77.94%,城乡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2006年一季度,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工业和投资增长快速,消费需求继续扩大,财政稳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初步核算,四川实现生产总值(GDP)173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增速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52.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743.7亿元,增长10.6%。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生产加快发展,产业互动增强从生产的角度看,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稳定增长。其中,第一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上升,从居民消费绝对额来分析,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534元提高到2009年的10592元,增长了1005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77元增加到4183元,  相似文献   

19.
卓玛 《青海统计》2008,(12):19-21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总量逐年提高,支持了现代化建设事业,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为构建和谐青海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全省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2亿元,增长40.5倍,年均增长13.7%。全省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978—2007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跨越5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大关,特别是2007年末一般预算收入达110.5亿元,比1978年增长37.1倍,年均增长13.4%。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居民储蓄增长模型,可以对影响居民储蓄增长变化的主导因素作出分析,从而对居民储蓄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在分析居民储蓄增长原因的基础上,选择适当变量建立模型,并对模型加以解释。一、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原因1.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是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决定因素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有3624亿元,到1995年增长到5749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7%,居民可支配收入则从1638亿元增加为39759亿元,年均增长20.6%。经济规律表明,居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高于消费的增长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