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河渠书》中 ,司马迁把兴修水利与国家的富强、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赋予了“水利”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使“水利”的含义更深刻、更广泛。该书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 ,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 ,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 ,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 ,重视商品经济发展是其经济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重商论”也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生活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受时代风气影响,冲破了前人在尚贤、知人方面的僵化模式和世卿制的思想羁绊,在其伟大的著作《史记》中分别阐述了有关人才基本素质、成才、人才事关国家兴衰以及用才等方面的人才思想,总体上表现出实践性、开明性和人民性的特点。司马迁的人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主要是就探求治道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天人”、“古今”两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著《春秋》以道义的传统,通过撰史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满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各种政治理论;并与历史上寻求治道者相区别,提出自已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一方面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另一方面又以民本思想考察历史的更替,探讨民与国家治乱及朝代兴衰的关系,揭示统治者以民为本治国兴邦的意义。他从历史考察中认识到:统治者治国要合乎民心,顺应民意;其施政要安定民生,不与民争利。司马迁的民本思想与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怀疑精神作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迁功不可没。司马迁把“尊疑”、“传疑”、“阙疑”作为治史原则,表明了汉代史学的趋向成熟;而“善疑”则要求史家学识、求实、严谨完美的结合;疑与信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则促使了治史的深化。可以说,膜拜正统、伏首权威的封建史学由于注入了怀疑精神才放出了异彩,《史记》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为之作传的一些人物,或以事业,或以人格,或以才气,或以精神气质令司马迁倾倒,给其带来强烈的崇高感。作者将这种感觉融入笔端,后世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受到强烈的震动。  相似文献   

9.
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一股天人感应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也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这自然引起后人对他的天人观的关注。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谈论王朝更替的历史大势,还是叙述具体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思想。《史记》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肯定占星活动与时代战乱密切相关,并对统治者求仙长生的荒唐行为做了揭露和刺讥,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司马迁具有较为明显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司马迁重人事,疑天道,却从未否定过天命的存在。《史记》鼓吹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王权先天注定论和圣王同祖于黄帝的“报德”思想,肯定灾异之变与人事的密切关系,以及对怪诞故事的记载等等,都充分说明司马迁对天命王权和天人感应思想是做了一定程度的宣扬的。因此,我们对司马迁的天道观要有一个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在肯定其重人事思想之积极内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天人感应时代神学思潮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他以清醒的头脑思考着三千年来历史上王朝更替变迁,在付出毕生精力凝结而成的《史记》中,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究天道与王道的关系,总结历史经验,警告为政者,要顺应历史,视势办事,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司马迁具有朴素的进步的民族平等观。认为这一思想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和的反映,也是秦汉大一统政治的反映。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有一贯而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即传记文学观,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是传记文学的根本审美对象;第二,真实是传记作家的良心和责任;第三,追求生动而深刻的艺术性;第四,传记文学必须有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14.
用"悲剧人格"来概括司马迁人格的典型性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首先,司马迁选择了一个悲剧英雄所选择的宏远文化理想和非凡人生道路。其次,其悲剧人格具有特殊的强烈感受性。再次,其悲剧人格体现了超越生命极限的自觉的发愤精神。只要人类不断克服既有文化的弊端而走向文明,现实和理想之间就存在张力,司马迁的悲剧人格就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笼罩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李陵之祸、忧生之嗟、忧天下史文之不传是司马迁的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 ,卓越的历史学识是司马迁忧患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因此 ,司马迁的忧患意识既是个体的 ,也是社会性的 ,更主要是对文化教育的忧患。发愤修史消解了他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也消解了他的悲愤屈辱意识。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继承重人哲学思潮和重人审美趣味之文化精神,其文学创作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质,揭示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重视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完成了文学向人学的历史进步,真正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著《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其主观动机是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批判的史书著述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在史书的不朽价值基础上建立不朽之名。司马迁对自我价值实现不懈追求这一精神贯穿在《史记》的创作中,表现在《史记》的每个人物身上。这种精神源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以道自任的自主精神与耻功名不表于后世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自我命运的关怀,更渗透着对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的探索和对个体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深膺屈原为臣之德能,以屈原为其心中理想的人臣模式。该文以列传、世家中的论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两方面论述了司马迁的臣道观:一是臣道的基石———志洁;二是为臣之能———谋智。由此,来挖掘司马迁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广阔而深远的灵魂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