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儿童"到"儿童文化",实则承认儿童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儿童像成人一样,他们拥有成为文化史书写主体的合理性。在具体观念上,要求我们认识到儿童是拥有文化能力的,而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或传承者。在方法上,倡导儿童主位的取径:将儿童世界去熟悉化,"转熟为生";以"人"的角度来把握和揭示儿童世界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构筑的诗歌艺术殿堂里,他的许多诗歌都在用一双儿童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思维理解这个世界。近几年来华兹华斯的诗歌研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复归婴孩”和“灵魂前存在”是儿童观的核心内容,构成其诗歌的独特的儿童视角。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观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出现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文章,研究领域涵盖了诗人独特儿童观的深刻内涵,历史渊源,所反映的时代信息以及带来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是与儿童不断发育的身心相联系的,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其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创造力。文化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工具和活动也依赖于文化。叙事学习,即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以故事的方式作为促进儿童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展示了不同种类的认知过程,充当了儿童文化发展的认知工具。利用叙事开展共同游戏,进行故事讲述,有利于儿童思考,帮助其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他们自己。因此,故事适合作为发展和提高儿童共同游戏的文化工具,能促进儿童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了以“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回顾与展望”为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关学者分别就过去一年内儿童文化研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在回顾和总结2007年度儿童观、儿童法律、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媒介、儿童营养与卫生、少儿出版等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的同时,学者们也就流动与留守儿童、儿童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儿童食品与用品安全、儿童动漫产业等年度中心话题撰文展开了深度的探讨。本刊将以“2007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专题,分两期先后刊出其中一部分年度观察与思考文章,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系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年度述评。其中浙江传媒学院戴月华博士的论文从“儿童中心论”问题、“儿童精神”与“儿童自由”问题以及儿童研究领域、方法的拓展三个方面回顾了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基本面貌,继而提出了对于现代语境下的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浙江师范大学张兆曙博士的论文在分析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化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儿童成长环境”等2007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等。浙江师范大学刘万伦教授的论文主要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总结了2007年度国内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等的论文从“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角度切入,对于2007年度国内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有创意的儿童哲学探索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实践的青睐。为超越“儿童”与“哲学”的二元对立, 儿童哲学经历了从强调哲学性的“教哲学”,到复归儿童性的“有哲学”,再到强调实践性的“做哲学”的迭代发展。儿童哲学与 教育戏剧在“做哲学”中实现了价值诉求、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态的整体性耦合。在教育戏剧中,儿童通过隐喻嵌入的“对话”穿 梭于“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身体嵌入的“游戏”穿梭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最终打开儿童“爱智慧”的哲学世界。  相似文献   

8.
王锋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13-113,117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常常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充满情趣的文化世界,对生活产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尊重儿童文化,应尊重儿童享有的权利;尊重儿童文化,应创造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尊重儿童文化,应构建走向合作与探究的生态课程。  相似文献   

9.
“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孩子是世界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欢乐和憧憬。——题记根据“儿童”这一生命历程的特定阶段,儿童是人生旅途的珍贵驿站;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方充满灵性的天地。儿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  相似文献   

10.
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强调“儿童在场”和“以儿童为场”的世界。成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历史性误解和期望性建构,这种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解具有成人化、未来化、功利化、技术化、知识化等弊端。它与儿童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具有明显的冲突。为寻求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中儿童生活世界的共生与融合,文章借助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论述了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对儿童开放性成长、游戏性学习及感受性体验的充分彰显,儿童生活世界应以“儿童在场”为基础对儿童的“教育场”、“游戏场”、“生活场”进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儿童学”是指以一切与儿童的生存、发展及其内外世界相联的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儿童”、“童年”、“成长”等内涵始终处于不断的历史变动和建构过程中,在一个尚不算长的时间段内,“儿童学”的范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拓展。从上个世纪初到今天,东西方的儿童研究经历了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鲜明的跨学科、跨文化特征的学科面貌与研究模式。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以“儿童学”为专题论述对象的学术著作,但却未能在国内儿童研究界引起广泛、及时的学术回应和承继开拓。在儿童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显的今天,儿童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为了推动我国儿童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专门组织了“儿童学学科建设笔谈”。本期发表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的文章,从“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和“童年哲学”三方面内容探讨了“儿童哲学”作为儿童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的主要内涵;东北师范大学严仲连博士的文章从国内儿童学如何实现学科重建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儿童学建设所应具备的开放特征及其在重建过程中所必须坚持与继承的民族立场和学科传统;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教授等的文章则在国外儿童学研究现状、趋势介绍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于我国儿童学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儿童文化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儿童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真实而具体的生活世界。艺术教育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发现儿童文化,根植儿童文化,分析儿童文化,赋予艺术以生命和魄力。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儿童与家庭、青少年犯罪、儿童保护、儿童福利、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等领域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现实处境的关注,也引发出一些新的儿童话题,例如虐童、儿童性侵、儿童自杀以及“星二代”等,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予以严格而系统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与技术合谋、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不统一以及科学技术盛行的致思路径下,使儿童生活世界走向了殖民化,由此“技术-儿童”关系也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状态。技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价值理性的呼唤。在现代信息时代下,本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应超越资本逻辑,走向技术正义;厘清“技术-儿童”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发展逻辑,正视主客体关系;用技术的艺术思维审美地观照儿童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5.
儿童“赋权”是指通过内部赋权和外部赋权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改变儿童“权力”现状,减少儿童的无力感,增加儿童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与行动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儿童“赋权”有其赋权的应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儿童“赋权”有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应通过改变儿童观念、技能赋权、建立儿童工作小组等策略来进行儿童“赋权”。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哲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仅是创立儿童学与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更重要的是它为成人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周边的儿童。儿童哲学促使人们树立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即“儿童是有思想的智者”。肯定“儿童是有思想的智者”,承认儿童有其自己的地位,就是打开了思想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 ,集中到一点 ,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 ,到 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 ,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 ,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儿童电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落后态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影片多而滥;文化内涵浅薄,儿童观落后,想象力薄弱。只有认真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儿童电影才能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20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的丛飞在病痛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先后捐助了178名贫困儿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化,看似一个极为单纯的议题,不具备任何深邃的内涵可供讨论,殊不知它饱含能量,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成人的关注与挖掘。可惜的是,成人世界向来对此不够重视。“原初性”与“可塑性”是儿童文化最珍贵的精髓,也是该文化的价值核心与基本特征。儿童文化虽不直接带来经世致用的功能,但对它的探索,将有助于唤醒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尊重:且为儿童文化打开一条可供应用的思路。这对净化人心与创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