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与包括“水隐喻”在内的其他隐喻共同说明“道”永恒与深邃的特点。水之自然三性系统地对应老子的“不争”“致柔”“守静”,体现出古人独特的“比德观”。《道德经》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水隐喻”对其他隐喻映射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美国海洋学家、生态文学家瑞秋·卡森(1907--1964)因其“改变历史进程”肇始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年)而名满天下,为世人所崇敬。事实上,在此之前,她的“大海三部曲”《海风下》(UndertheSea—Wind,1941年)、  相似文献   

3.
语篇隐喻是由单位隐喻、结构隐喻和系统隐喻构成。语篇隐喻可以在上述三个层次得以实现。语篇隐喻机制包括两类,一种是“相似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本体、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同之处,这又可以分为“同形”“同构”“同态”三类;一种是“差异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凭借表达、内容差异实现隐喻功能。复杂语篇的隐喻分析程序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重构主义方法的综合动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比“一致式”与“隐喻式”的语言特征,从多个角度分析形成“隐喻式”、“一致式”的形成原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是导致语义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语法隐喻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美修辞家对混合隐喻不加区别的否定,盖源于师承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修辞学而演化出的“修饰原则”——其出发点是,隐喻的功能仅限于“修饰”。然而,隐喻的存在价值在于以形象的有机融合来填补“直义语言”的语义空缺。在这里,形象生动性与信息清晰性是统一的。本文通过对混合隐喻的本质结构和实例的分析,认为应摒弃“混合隐喻”这一范畴——将其分为“复转义隐喻”和“混乱隐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Forcevill把隐喻研究扩展到多模态层面,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视窗。文章沿用Lakoff&Johnson(1980)的双域映射框架,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和美国32则啤酒广告中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的异同及原因。中关啤酒广告中都出现了“快乐是喝啤酒”和“啤酒是人/物”的多模态隐喻,中国啤酒中还出现了“放松是喝啤酒”和“民族凝聚力是喝啤酒”的隐喻。相似的多模态隐喻来源于共享的啤酒知识和身体体验,不同的隐喻与隐喻观体现了中关相异的价值取向、和谐观的核心和模态使用偏好。文章所论可为隐喻的思维本质和隐喻的文化限定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控”的网络新义的产生,既有人类隐喻思维的作用,也是人类转喻认知的结果。“控”基于与日语词“コン”读音的相似性、语义的相关性,经过转喻→隐喻→转喻的认知转化,完成了隐喻义和转喻义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话语表达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话语效用。在习近平话语中,有着“人民”“青年”和“理想”三个重要的隐喻对象。对“人民”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政治建构和凝心聚力功能,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对“青年”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修辞赋意和激励感召功能,彰显了习近平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理想”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立象尽意和教育说服功能,彰显了习近平高瞻远瞩的党建思想和教育智慧。习近平话语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学理性和生活性相统一,朴素性和生动性相统一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风格特征,实现了话语内核之“真”、话语价值之“善”与话语形式之“美”的内在统一,可以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一条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隐喻由字面意义与修辞意义(隐喻意义)构成。古典修辞学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日常语言与隐喻语言,而今人则认为它们不过是语言内部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隐喻位于“意义与指涉”的“断堑”以及“所言说者”与“所意谓者”、常规或字面表达与迂回说法之间的“空当”(space)处。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隐喻的意义都产生并存在于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之中。因此,在语言内部进行着一场隐喻跨越意义断堑追寻本义的水恒游戏。  相似文献   

11.
Halliday意义上的隐喻式物质小句指通常由别的过程表征的经验通过物质过程表征时产生的隐喻式小句。通过考察BNC语料库发现隐喻式物质小句可以归为三类,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分别是“操纵物体”“运动”和“传递”经验形成的“力”“运动”和“传递”意象图式。在对隐喻式物质小句描写的基础上,揭示了说话者选择隐喻式而放弃与其对应的一致式小句识解经验的认知动因是将蕴藏在意象图式中的某些语义特征强加给要表征的经验事件。  相似文献   

12.
“白”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在汉韩两种语言中有不少与颜色词“白”有关的隐喻,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语料为基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汉韩颜色词“白”概念隐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汉语成语作为隐喻性语言,应该也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有人认为成语的意义是随机的,而Lakoff认为成语的意义并非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用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的文章很少,汉语成语的研究大都关注跨文化的相似与区别。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阐明分析某些汉语成语意义与概念隐喻的关系,部分成语是有理据的,其意义是由普遍存在的并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概念隐喻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生きた隱喻”(创新隐喻)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实现某种言语交际意图,以说话人在这一语境中所认识到的两类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为依据,用描述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语言表达评价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一种语言的使用。日语会话中“生きた隱喻”的表达形式分为“系词隐喻”、“主语隐喻”、“谓语隐喻”、“综合隐喻”和“语境隐喻”。  相似文献   

16.
“喜悦”作为一种抽象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英汉童话中丰富的“喜悦”情感隐喻不仅为儿童理解“喜悦”情感提供了桥梁,更对其隐喻认知能力的发展抛砖引玉。本文以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角度入手,对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的异同点及原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在童话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恨”在宋词中主要有4种概念隐喻:“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恨是可装载的事物”和“恨是植物”。其中以“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为数最多。另外几种隐喻虽然少见,但也非常新颖独特。这些隐喻都属于实体隐喻,用有形的物体来表现无形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比较塞尔“传统隐喻观”和戴维森的“无意义隐喻观”的基础上,文章以后结构主义哲学视角探讨隐喻,认为隐喻具有几个特征:隐喻就是使用;对真值和指称的回答呈现出隐喻的多元化、开放性与创造性;隐喻的不确定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提升了隐喻的语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