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方人》2007,(12)
因为有了电话、手机、短信、视频、QQ、MSN等,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仿佛没有了距离,爱就在左右,因此懒得行动,疏于保鲜,还产生一种虚假的"情感暴富"心理,这样就无形里弱化内心的激情,不再有寻觅、期待、相思等传统情感释放与满足的快乐与美感。  相似文献   

2.
从"爱"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来看,"爱"的本义似应为"深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是指一种深厚的情感,往往因爱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情感;从美学角度来看,"爱"与"美"密切相关。"爱"虽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和追求,但"爱"也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的情感。如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在私有制条件下,爱情却可能是悲剧故事的缘起。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的大同世界或者共产主义世界里,爱情才可能真正显示出其美好的形态。爱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种高尚感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可以凝聚起不同人群的爱心共同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积极健康有益的情感传递、影响、共鸣,可称之为"情感唤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情感唤醒"这一功能的运用关系极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情感表现在不仅要爱学生,而且更要爱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情感养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正如读书一样,有人仿效古人能读书读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有人自欺欺人能捧着书"憨憨入睡到天明",为什么会这样呢?吾日:心境不同。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中之苦,不知其中之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  相似文献   

5.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同时,"师爱"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理论界对"师爱"的认识比较模糊、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少。著名的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级序"。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价值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那么,就形成了价值秩序。价值秩序是支配一个人行为的价值品质秩序。爱作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教师爱的行为同样受爱的价值秩序的支配。从国内"师爱"名师霍懋征和斯霞的"师爱"实践来看,"师爱"的发生机制具有层次性或秩序性,它依次呈现为人性之爱、教育之爱,以及学生种种具体的爱,如公正、尊重等。  相似文献   

6.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力作,长期以来吸引了诸多评论家的目光。小说描述了一场发生在南方小镇上以主人公爱密利亚为中心的怪诞三角恋情。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爱密利亚同马文.马西以及罗锅李蒙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爱密利亚以马文和李蒙为镜像进行自我建构的努力,然而由于镜像虚幻性的本质特征,爱密利亚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失败告终。通过对爱密利亚自我建构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的镜像解读,读者对这段怪诞的三角畸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上对爱有各种不同理解,根源是人们未将爱与欲、爱与恩、爱与喜、爱与美等概念作细致的区分,而且讨论的爱之对象及爱之方法各不相同。从符号现象学角度看,爱是表示“肯定他者在”的情感模态,与欲、恩、喜等基础情感乃至美的概念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爱还可以与其他单纯情感组合成各种复合情感,包括恩爱、喜爱、同情、爱欲、敬畏等。爱建立了自我与他者的连接,被赋予了天然的正义性,与爱组合的各种情感也因此被赋予正义性。通过教会人们“爱什么”和“如何爱”,可以引导人类行为、培养公民人格和价值观、完成人类合作。只有明确了爱的原理,才能找到一个人类情感的基点,人工智能才可能以此为起点完成对人类情感的模拟。  相似文献   

8.
正家是爱的聚合体,有家就有爱,有爱就有家。"爱家"为安家的谐音,"爱家"就是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始终把"家"放在第一位,担当起对"家"的责任。笔者立足实际,就如何建设幼儿园"爱家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实践。"爱家文化"建设的背景特殊的工作性质是"爱家文化"建设产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情感的核心是"爱",教学的艺术是根植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以情感教育来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歌唱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入手,以情优教,运用"音画时尚,触景生情,审美焦点,调动热情"的方式,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经历审美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一、音画时尚、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来自爱,没有亲近就没有爱。而教材中所运用的曲目,在时间、地域跨度及表现内容方面与当今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11.
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在班主任工作中,“爱”字是工作成功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正>爱唠叨的心理根源王爷爷和老伴是两种反差挺大的性格,王爷爷性格内敛不爱说话,奶奶却爱说爱笑,大大咧咧。常常看见奶奶喋喋不休,爷爷就在身边默默听着。去年,王爷爷的女儿在美国生了孩子,奶奶便过去帮忙照顾。老伴不在身边,王爷爷每天一个来,咬字变得和以前一样清晰,脸上的表情开始丰富,眼睛也有神了。王爷爷说:"老太婆的唠叨虽然有点儿烦,但听不见还真不习惯。"唠叨里有爱和关怀,但若说过了头儿,也会成为情感交流的绊脚石。有心理学家称,唠叨是夫妻关系出现  相似文献   

13.
唐宋到明清的禅谈中的昆仑奴形象极为丰富,与唐宋佛书中的行记、音义书,以及正史、笔记中的纪实性记载有合符契之处。这些禅谈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古人对昆仑奴的看法,更明确了"拳发黑身"、"善水"和"善驯兽"仍然是昆仑奴给古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并给予我们了解昆仑奴的生活处境和情感表现的空间。其中关于"昆仑与波斯"的禅谈同样也反映了两个波斯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劳费尔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国古代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之说,其中的“爱”就有对国家民族之爱.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情感爆炸了,可以推翻一个王朝,可以赶走凶恶的占领者.情感教育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情感的感染性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感染,是促使学生把知识、道德标准转化为信念、理想、世界观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中学语文课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语文课中有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  相似文献   

15.
重读王维 --从《竹里馆》说开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王维种种"历史问题"的解剖,试图对王维其人其诗有一个更贴切和公允的评价.文章以人类共同的人性人情去贴近千载而上的古人,揭示了王维作品中隐含的丰富而又多彩的情感内容,认为被人们目为"诗佛"、"隐士"的王维,其实终其一生都是深于情的一代"情种",而王维诗歌之所以能在李杜之外名列盛唐诗人之首,其原因正在于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挚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蒂里希关于“爱”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罗·蒂里希是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思想是当今人文科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蒂里希从本体论方面论述了伦理学,其伦理学的中心范畴是"爱"的思想.他把伦理学中"爱"的思想与历史上的情感主义、道德主义区分开来.蒂里希伦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存在论的伦理学、人格主义的伦理学和原则主义的伦理学.蒂里希分析论述了爱的四个性质:"eros" 表示人类隐秘的本能爱欲;"philia" 指的是友谊之爱,即人们对于相似的和美好的人和事物的喜爱;"epithymia"指的是生命的自我实现的爱,它与"eros"既有同一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即超越本能的方面;"agape"指的是神圣的爱,是上帝对一切人的无条件的爱和利他主义的爱.  相似文献   

18.
重塑师"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教师师德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师"爱"的淡化与缺乏上.师"爱"既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又包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由此提出重塑师"爱"的三种途径塑造高尚的人格,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再现教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树立教师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句话道破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然而,亲师是以爱生为前提的,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唤起学生的亲师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双向激发的情感,这主要表现为:爱生、亲师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动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取得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保障.爱生亲师的情感不仅是个人的一种心理属性,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情感的作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的情感论是其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观点"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给人的印象是诗是诗人情感的直接结果,然而,华兹华斯又说诗人具有一种气质,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言外之意就是诗歌是诗人回忆的结果。前后说法似乎有所矛盾。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诗人的回忆也是情感不断积聚的过程,这正像情感现象学所说的,在任何可能的世界图像的形成过程中,该图像的各要素的内涵、结构和联系取决于爱和旨趣行动的建构、方向和联系。像现象学一样,华兹华斯也是在爱的"问询"中,让世界不断"吐露"自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情感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