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形成的时间,学界曾有“秦朝专制说”和“先秦专制说”,但考察先秦、战国和秦代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实践与变革,可以明确地说,对于先秦时代,商代只是方国联盟,周代也只是初步形成中央集权制。实际上君主专制政体应该说正式形成于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各国的改革都有加强王权的直接目的(以便于实现富国强兵的国策需要) ,思想界虽有百家争鸣,但即便儒家学派的孟子,其根本思想亦在于为君主专制张目,而郡县制、官僚制、将相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等具体制度的建立更是战国时代君主制制度确立的最重要标志。而对于秦朝来说,秦始皇对专制政治体制的最大贡献在于取消了政治制衡,从而将君主权力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下,几乎所有的政治制度建设都烙有人事因素的痕迹。有的制度完全是因人而设,有时因复杂的人事关系而使制度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制度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关系中,人事因素无疑是一个催化剂。元丰改制过程也不例外,而且显得格外突出。  相似文献   

3.
蔡春 《理论界》2008,(2):207-208
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因其地理位置及地质状况而得到广泛的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个偶然的“根本性突破”因素,才使欧洲胜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笔者试图对《大分流》得出煤矿和殖民地是欧洲胜出的主要因素做一定的评析,推证欧洲的胜出并非一种偶然,并对欧洲胜出的原因做一定的探究。同时,阐述《大分流》方法论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封建统治中的“两君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以建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政权稳定而闻名于世。本文拟从“两君制”统治形式入手,探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组成、统治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一、“两君制”:封建家天下统治的基本政治形式。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采取“两君制”的统治形式,封建政治思想家、史学家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赐死制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赐死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一种对贵族大臣实施的死刑执行制度。几千年来 ,史不绝书 ,但有关这一制度的论述却鲜有专文。本文论述了赐死制度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大体时代 ,并对赐死制进行整体考察 ,揭示赐死制度的内涵与实质 ,分析君主和臣子对赐死制度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赐死制沿用不衰的原因 ,评估赐死制度对数千年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监察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世界其它国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统治一切,但必须依靠庞大的官僚集团来实现。君主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纠举失职、弹劾非法、维系纲纪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这样就导致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大特色,是需要好好总结的宝贵财富。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7.
政治制度是政治结构中最具权威的因素,它规定着政治结构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延续了数千年,其时间之久,发展之完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这种制度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在沿袭中变化而形成的阶段性,以及各项具体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庞滨 《殷都学刊》2009,30(1):152-156
中央集权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二千多年,虽然有其罪恶的一面,但也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文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起源、特点和影响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因素三方面入手,试图深入地剖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以冀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给予较为客观的、接近历史原貌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丽兰 《河北学刊》2004,24(5):161-166
中国人对于议会政治的认识深深影响着民国政制的演化。“议会救国论”、“议会万能论”是清末思想界的主流 ,章太炎、孙中山等则已对议会政治有所批评。民国初年移植议会政治体制引发种种弊端 ,使中国知识界议会观发生逆转 ,“议会破产论”论、“议会过时论”兴盛一时 ,不少人一方面关注西方改造代议制的新趋势 ,一方面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可以古为今用之处 ,提出改造代议制的各色方案。南京政府抛弃议会政治的外壳、试行党治失败的同时 ,西方改造代议制的浪潮也已暴露出问题 ,人们开始进入对于改造代议制的反思期 ,“重回代议制”成为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宪政运动的主题。中国知识界的议会观的演变遵循着制度决定论与实用主义逻辑 ,社会进化论与理性主义崇拜则是其哲学基础。民主观念的激进化 ,是中国移植西式民主制度失败的思想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问题,是宪法学、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正确理解和科学界定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于贯彻实施宪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涵义我国宪法中没有“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用语。我国目前的宪法学、政治学理论研究中也未把“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来阐释。“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概念、用语,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目前较为流行的提法中出现、使用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  相似文献   

11.
周武 《社会科学》2004,(8):89-98
王国斌系尔湾加州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他关于中国与欧洲历史比较研究的一系列见解突破了长期盛行的各种欧洲中心主义研究框架 ,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他本人因此而被公认为正在崛起的“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访谈是2 0 0 2年 5月下旬在他的办公室进行的 ,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 ,但核心是关于历史变迁中的中国与欧洲 ,他的看法别具一格 ,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罗冬阳 《东岳论丛》2005,26(2):207-208
我国历史上,自秦代到清代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形态.这一延续21个世纪的政治形态,对我国的历史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它的内容、结构、历史变迁,一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我们有幸看到同济大学李渡教授的新作<明代皇权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全书不足22万字,却很耐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可以引入传播学的视角,从而形成政治传播制度研究的新课题。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传播学中“传播”概念的内涵,才能拓宽传播研究的视野,确立“政治传播制度体系”的研究框架才有理论依托。同时,也应界定“政治传播”与“政治传播制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当代政治哲学正成为思想界学术界追踪的重点,也成为哲学领域里异常活跃的学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哲学的讨论非常“热闹”。不过,对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民主机制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哪些精神资源,以及当代政治哲学怎样为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制度设计提供学术资源等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也还有进行深入反思的必要。作为一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学者,顾肃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的研究,他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纯粹的理论探索,而且对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构想,因此,在这些领域他是一位很有建树的学者。他的《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文化反思》、《关于民主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辨析》、《论法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重建中国公共哲学的反思与设想》、《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罗尔斯:正义与自由的求索》等论著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推动中国政治哲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政治科学被称为是一门“断裂的学科”(a fractured discipline)。各派学者常常立足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制度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不同学派相互攻讦的一个焦点问题。虽然表述不同,但他们争论的实质或焦点就在于:到底是政治制度决定政治文化,还是政治文化决定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成长机制张星久一、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由君主独占国家最高权力并采取君位世袭制的专制政体。从现代民主政治的立场上看,这种由个人意志决定国家命运、以追求一姓私利为根本目标的“人治”和“家天下”政治,无疑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清初江西三大学派歧同述略□胡迎建明清之际,思想界多对明中叶盛行的心学持批判态度。继而兴起的是实学思潮,以顾炎武为代表,提出“经世致用”说。另一种思潮则是企图中兴理学,以挽救世道人心。这时期,江西亦出现三大学派,称为“江右三山”,即宁都易堂九子、南丰程...  相似文献   

18.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 ,弄清楚传统法学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 ,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 ,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理论是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利己动机。自 2 0世纪 4 0年代以来 ,公共选择学派开始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分析社会的政治活动 ,这对于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制度经济学派的某些代表却将“经济人”理论的解释范围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 ,尤其是道德领域 ,这将导致从根本上颠覆道德的基础。所以 ,当我们以“经济人”理论来分析我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时 ,应对这一危险保持适当的警惕。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现代化起因马小泉(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早形成系统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封建社会的初期秦汉时代,中国即已建立了宏大而完备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创立了广博而精深的封建政治学说,这对中国乃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