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以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开启了德国的主体性哲学,但康德、费希特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片面化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就远离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唯物主义原则,谢林试图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补充进哲学。谢林既肯定康德的主体中的纯粹理性的存在,又认为客体中存在同样的客观理性,认为这两者具有"先定的和谐",两者是绝对同一的。谢林认为这种先定的和谐只有少数天才在"理智"、"直观"和"美感"中才能把握。谢林将主客体的矛盾内化为主体内在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在艺术中消解这种矛盾,使哲学和艺术成了一种纯粹个人的东西,哲学和艺术失去客观性和普遍性,走上了通往神秘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海燕 《东方论坛》2012,4(4):13-19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古典美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古希腊到近代德国的美学家们都曾加以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为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谢林,对艺术与自然的看法与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他反驳了两种流行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独特理念。谢林的看法,与康德和黑格尔有所不同。谢林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认识艺术与自然、人与自然之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艺术理论在谢林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谢林不仅对艺术的本质作形而上的探讨,还多角度地分析了艺术的特征。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艺术超越自然;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上来看,艺术是科学的基础;和手工艺品相比较,艺术又明显体现出纯粹性和超功利性。谢林的艺术论,不仅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吸引人们不断地做出努力,搞清楚艺术存在的理由和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威塞克斯地区,苔丝的悲剧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导致她悲剧的原因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对她的悲剧进行了探讨。她的失贞,被克莱抛弃又落入亚雷的手中导致了她的悲剧,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在这种偶然性背后,苔丝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道德标准,宗教,以及她自身的性格弱点等诸多因素使她的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谢林的《艺术哲学》是一部艰晦的著作。要读懂《艺术哲学》,必须掌握一条基本线索:谢林在纵向上分析了艺术史,在横向上分析了艺术形态,旨在表明艺术世界是按照内在规律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这是谢林的艺术学理论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
谢林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使得他们的理论既有一致性又有相异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们的悲剧审美观上.谢林悲剧审美观的神性色彩相比于黑格尔悲剧审美观的人性光辉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的悲剧艺术更具启发.  相似文献   

8.
谢林建构了自己哲学体系中的"绝对同一"理念,由此又发展出他的艺术哲学理论并以此参与了欧洲思想界的艺术与美学讨论,还深刻地影响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柯勒律治:实际上,谢林的同一性理念正是柯勒律治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柯勒律治在谢林艺术哲学的基础上将关注点系于诗人自身,强调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这同时也意...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对康德“定言命令式”的空洞性批判历来极富争议。科斯嘉、施耐德巴哈、赫费认为该批判无效,理由是它所依赖的循环论证批判无效。科斯嘉等人的论断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并未理解黑格尔提出的循环论证批判是以空洞性批判的另一要素即伦理偶然性批判为前提。此外,虽然“定言命令式”涉及康德的“人性”概念,但是由于“人性”在康德那里只是被“消极地设想”,缺乏历史实践的教化环节,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人性”概念仍然不能使“定言命令式”免于一种空洞性。  相似文献   

10.
重新评价谢林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后现代的一个贡献。后现代探讨了谢林在哲学史上被遗忘的原因,引发了谢林哲学的全面复兴。沃格林和海德格尔对谢林哲学极高的评价是谢林哲学全面复兴中的两个高潮。谢林哲学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将康德消极性的目的论转换成积极性的目的论,即将目的论实体化和主体化.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目的论的实体化的表现,他们从这种实体化的理念当中演绎出各自的历史哲学,从而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目的论,就不可能产生思辨的历史哲学,我们应当重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中目的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原不仅是德国唯心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谢林毕生的主导词语。推动他思想演进的,正是本原内部“超越性”和“全体性”的二重化特质,通过对本原的彻底思索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谢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最终以对自由的三重刻画完成并终结了本原概念。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论,也分别伴随着这一完成走向了崩溃和终结。  相似文献   

13.
谢林在承认自我意识的关键性作用的基础上,跨出康德与费希特所坚守的自我意识视角之外,将原初同一性界定为观念东西与实在东西之间(而非表象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他的自然哲学。这就既继承了近代哲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遗产,又在德国观念论语境下复兴了传统的秩序观。对于倾向于忽略人类思维对于形式的反思能力的当前时代而言,这种古典类型的秩序观未必能直接为当下的问题提供答案,却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谢林晚期区分了“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但仍然要求这两种哲学具有一种一体两面的同一性关系。不管从理性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肯定性的实存哲学出发,我们都无法理解这种同一关系或一体两面关系的构造方式。这种构造方式建立在对近代哲学的诊断上,也建立在对否定性的思辨理性的片面性揭示上。但无论如何,谢林的目的都是重新确立理性,让理性是现实的理性,让现实是有可能性的现实,从而让理性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理性。这也是谢林作为一个德国古典哲学家为体系建构做出的最后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康德和斯宾诺莎作为西欧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传统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担负着相同的双重历史任务 ,即批判封建宗法旧道德、制定和提倡适应资产阶级新的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品质的不同 ,他们的伦理思想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 ,从总体上看 ,在斯宾诺莎那里是以彻底的理性利己主义学说的面目出现的 ,表现了他唯物主义的哲学倾向 ;在康德那里是以反利己主义的理性学说的面目出现的 ,表现了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调和哲学倾向  相似文献   

16.
谢林与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领域的两位大家,由于两人对艺术哲学的重视与推崇,二者都被冠之以"诗人哲学家"的称号。他们在艺术观念上有诸多一致之处,比如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对诗与思关系的解读、对艺术与诗的功能的高举等。而且两人的艺术哲学都带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这正是两人思想的现实意义之体现。但两人在思考方式及认识论等方面,显然还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7.
康德有漫长的逻辑执教经历,有广泛的逻辑著述和精辟的逻辑见解,但康德的逻辑思想并未引起逻辑史学家们的重视,然而近些年情况有些变化。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蒂勒斯近年发表专题论文,系统阐述评价了康德的逻辑思想及康德哲学与逻辑学的关系。本文以蒂勒斯的研究为主要依据,力图较为完整地阐述康德与逻辑学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种阐述更好的从哲学史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逻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事件,这一偶然事变反映了当时中国走向国内合作,全民族抗日的历史必然。分析西安事变反映出来的历史必然性,探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谢林的自然哲学中包含着诸多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同样,在他的先验哲学和历史哲学中也包含了出色的辩证法思想。谢林将辩证法发展到了自为阶段,为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辩证法内部隐藏了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学思维范式转换的桥梁或中介。德国古典哲学为实现这一转换与变革准备了必要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确立人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根本原则,康德是这一根本原则的开创者。而费希特与谢林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根本原则,为现代思维范式的创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