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2.
俳句作为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至今不过五百年历史的俳句,与中国文化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唐诗对日本俳句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正是借鉴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以及审美意境,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蕉风。本文旨在梳理蕉风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探讨芭蕉对这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吸收、同化及如何将其融入到日本本土俳句之中,形成自己的别具一格并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是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尤专于诗道。他不但与苏武并称“苏黄”,而且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代表了宋代诗歌的主要特色,有人贬斥黄庭坚诗歌晦涩难懂,语言生硬模糊,令人费解。担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同一性,缺点从另一面看就成为优点,诗歌的模糊令人费解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含蓄蕴藉,飓尺千里的审美境界。同样道理,我们从另一角度也将看到黄诗独特的审美艺术,以及与唐诗的主要区别特征。黄庭坚诗歌的独特审美艺术,体现在他的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注…  相似文献   

4.
刘长卿是大历时期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后人往往视为大历之翘楚,评价甚高,如翁石洲说:“盛唐之后,中唐之初,一时雄俊,无过钱刘。”清代卢文弨对他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随州诗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牢笼众美,然其含情悱恻,吐辞委宛,绪缠绵而不断,味涵泳而愈旨,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众体皆工,不独五言为长城也。”他的诗歌又比较完  相似文献   

5.
诗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对象。意境,论述它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每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对其意境的深广美妙由衷地赞叹——“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的时候,再反观他人对于何为意境的论述,总觉得美中不足。意象,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有将意象同意境混同的情形。因此,对于诗的意象、意境比较地作出阐述,探讨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论盛唐诗歌意境特征及其审美范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盛唐诗歌意境特征及其审美范式的形成许总江苏省社科院经过一百多年社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发展的培育,以及文学传统的长期积聚,到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艺术达到了其高峰状态.从纵向的文学传统及横向的社会文化方百分析其繁盛的原因自然是重要的,但若就盛唐诗本身而...  相似文献   

7.
唐诗的意境     
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意境的研究上 ,盛唐王昌龄深有见地 ,他在《诗格》中指出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 ,身处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里虽把意境分开来谈 ,并不十分具体 ,但却谈出了诗境中的不同层次 ,显示出意境的独特性。中唐刘禹锡对意境特征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诗者 ,文章之蕴耶 ?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 ;境生…  相似文献   

8.
在唐诗发展史上,开元、天宝与元和、长庆是两个创作高峰。从开、天以后至大历初,盛唐诗坛上的巨星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相继殒落,而中唐元白、韩孟等尚未成熟,因而在大历、贞元的40年间(766—805),诗坛相对黯淡、沉寂,形成一个明显的低潮。一般认为,活动于此期的大历十才子是这诗歌盛衰之际的过渡人物,诗风在他们手中完成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这种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里却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一、气质·神思·意象“大用外腓,实体内充。”没有作为审美素养和艺术构思的内在功夫,就不可能有含英咀华的审美创造和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这对于一切种类的艺术创造来说,都是一个共同规律。不过,就诗歌神韵论说来,源于诗人美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艺术构思的心态,对诗歌创作中神韵的外化作用和规范,就更值得重视了。这正因为,“神韵”恰是如翁方纲所说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以何种尺度对艺术进行分类,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都不会与建筑艺术归属为一类.因为,两者塑造艺术形象所使用的物质手段、两种艺术形象的时空特点、两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然而,当人们用"雄浑博大"来盛赞故宫之美,用"低吟小唱"来渲染山上寨竹楼的情趣,用"静穆孤寂"来捕捉埃及金字塔的意蕴,用"冰清玉洁"与"绵绵情丝"来抒写印度泰姬陵所透露的情感时,这些诗意浓郁的字眼似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意境审美中,除了主客观的异质同构有利于进入艺术鉴赏的佳境外、主观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但对此却须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审美主体若能不囿于陈说,充分驰骋各自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对诗境作出独特而富于审美意义的再创造与再评价,则将大大有益于诗歌鉴赏局面的繁荣及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若无视意境的客观性而率意标新立异、强  相似文献   

12.
汉代是文学走向自觉时代的前夜,文学开始从经史子学的附庸地位中获得解放,文学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与加强。诗学也逐步摆脱了传统诗教“温柔敦厚”的检桔,突破“大一统”的群体社会功用的束缚,大胆抒发个人命运和优世愤俗之情。这一切为我们从汉代诗歌中一窥汉代人心态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汉代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两汉人们的心态,正是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文学的相互作用下,由共性的、凝固的同质结构向共性与个性并重的流动的多面异质结构嬗变。西汉的全部历史是覆盖在“大一统”的政治基调内的。西汉的一切思想文化、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3.
诗歌意境建构审美功能 ,在于能以所成之诗象空间与谐动之力 ,将审美者的生命经验加入其中 ,并延宕其感受时间 ,实现生命信息的交流与共感。因此 ,诗歌意境建构重要因素的语象系统应有充分的导引力 ,其所含信息就要新鲜 ,富有生命活力 ,富有启迪性 ,从而构成体现“空—舞—道”结构的诗的意境。这种以体认宇宙的生命活力为审美指归的意境建构 ,乃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诗歌意境美可分为壮美与优美。壮美的意境 ,必有雄浑壮阔的语象系统与体现生命强力的刚猛之舞 ,必有广阔的空间 ,成大境界 ;优美的意境 ,必有轻柔恬静的语象系统 ,以及体现在生命自由和谐的曼婉之舞。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社会和谐最显著的方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理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发展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主将,卞之琳曾经受到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特别是叶芝、里尔克、艾略特等诗人的深刻影响,他的诗常常毫无疑义地被视为是最现代派的诗,极强的思辨色彩,繁复多义的诗歌形象,深深的失落感与危机感,在三十年代中国诗坛极具挑战意味。然而,我们还是感到诗人的手里也同样紧攥着一支古老而凄凉的竹管。在变幻莫测的“年红灯”的万花间,诗人闻到了一缕凄凉的古香。在诗人迷宫似的诗句中,我们也听到了一缕凄凉的古籁。我们来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寒夜,和尚,醉汉,傍晚,荒街,苦而,雁声;或者镜花水月,或者咸阳…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荣蔚 《阴山学刊》2002,15(4):56-60
白居易后期的闲适之作,是在远离现实政治斗争,对时势悲观绝望后,崇老庄、佞佛禅、恋世俗的结果.从其创作心态,可深入了解甘露之变后晚唐士人心路的曲折变化历程,把握晚唐诗歌的政治品格和文化精神,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白居易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方面.围绕脚韵的使用与否,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现点:一是主张使用脚韵;二是可以不译其脚韵,也不必译其脚韵,认为在现代英诗中,脚韵已不是不可缺少的音韵手段,而且如果脚韵用得不当,则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会影响意境的完美.这两种观点貌似截然不同,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其标准是相同的,即在译诗中如何兼顾意义的确切和意境的完美.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各种欠妥的意义表达方式对意境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大历诗歌意境特征及其构造方式许总在唐代诗歌史上,从诗歌内蕴的基本情调及其时代特征看,与开天时代相比,大历诗风固已气骨顿衰、艰于振举,但由其所承受的乱世氛围与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叠印而形成凄清伤感的情怀意绪本身,实际上正是“意在遣情”①,精密化的诗歌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