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德国掀起了一场赫尔巴特学派运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19世纪末,运动的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随即促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使美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各方面朝着教育科学化方向大踏步前进,并对美国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对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起到巨大促进作用,除客观需要外,主要是因为美国赫尔巴特学派使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与当时美国的社会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并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生观与课程与教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出发点与归宿,二者又分别构成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本文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学生观与课程与教学思想,得出结论:二人之间并非单一的对立关系,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有所继承也有所批判的。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为适应国内新式学堂及师范学校教学之需,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国人在译介教材的过程中,全面模仿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来编写本国教学论教材,主要表现为教材数量上的“繁荣”和教材类型的“多样性”。该时期我国教学论教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受赫尔巴特“五段形式教学法”影响;重教材、教法,缺乏对课程的关注;学科教学论初现及初步确定近代教学论学科发展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剖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赫尔巴特的三个层次的教育目的观;第二部分概括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在外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闫世笙,男,汉族,1964年生,陕西横山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带头人,陕西教育技术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协会会员。现任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6.
石振欢 《新天地》2011,(12):200-201
课程整合起源于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的“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赫尔巴特及其追随者关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不仅是单纯地将已经分裂的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将生活世界里原本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们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联系起来,整合为一体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根据这种思想,当前的课程整合就是对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个要素及其各种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英国取得了众多辉煌成就,与经济、政治等领域不同的是它的初等教育相对落后.初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与政府角色的缺位、生产力的制约、社会思潮的影响等息息相关.面对国内外的压力,英国统治阶层主要采用教育立法的方式建立初等教育体系,试图解决初等教育落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思潮不断更迭,教育工作者却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在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教育大家更是如此,赫尔巴特在此之列。尽管人们对赫尔巴特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是,在此之后的任何教育学派都不可能全盘否认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价值和贡献,相反他们在诸多方面都是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即便是在当今急遽发展的时代,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仍蕴含着无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9.
初等教育专业升格转型后,其课程与教学必须作相应的调整。本从历史课程的调整、历史教师的转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探讨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师生观、课程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分歧,实际上是认识论方面的分歧。认识这一根本分歧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握双方的优缺点,以促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内容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弘扬主体性。主体性的弘扬除了要尊重学生的情绪、愿望、价值观念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层面,还必须尊重学生的生理结构和需求,尤其需要友善用脑。只有借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尊重脑的运行规律,才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机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愉快地学习、和谐地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成为积极热情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的社会背景条件,指出农村在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经费、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历史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分裂与融合的趋势,这与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与当时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研究的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个人所求和社会所需相连通的创造性活动。高等教育学及其赖以栖身的一级学科教育学要走出次等学科的困境需要明确合理的研究旨趣来引导。研究旨趣指向高等教育学科本身,有助于建构学科堡垒,增强学科的"合法性";研究旨趣指向公共教育政策将增强研究的社会影响力,使更多人受惠;研究旨趣指向教育实践,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多重结合。  相似文献   

15.
德育在我国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而在美国则被称作德育虽然称谓不同但德育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都主要包括了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然而两国在德育实施方法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分析中美两国在实施德育方法上的差异对推动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成人高教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对思想教育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面的、深刻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处在变化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对于传统的思想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教育实效性提出挑战,为此,应对网络环境的思想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讨论综述的基础上 ,指出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 ,应该产业化 ,并分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认为对于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的潜力及供给规模不宜估计过高 ;对于我国教育产业的家庭普遍支付能力不宜估计过高。因此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应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应建立健全劳务市场 ,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应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对教育质量的宏观控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成人家庭教育就是具有特定家庭关系的成年人,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通过传递和接受、学习和交流等方式赢得身心健康和完善,不断提高各自身心素质和家庭文明幸福指数的活动。〖BP)〗成人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但不同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成人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但不同于成人学校教育。无论是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还是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与外部的联系来看,成人家庭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成人家庭教育具有提升职业本领、保障心理支持、增进家庭幸福、建设和谐社会的功能,社会各界和政府应当加强对成人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