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两方面出发,考察了“巴不得”和“恨不得”之间的异同,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恨”在宋词中主要有4种概念隐喻:“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恨是可装载的事物”和“恨是植物”。其中以“恨是液体”,“恨是可衡量的事物”为数最多。另外几种隐喻虽然少见,但也非常新颖独特。这些隐喻都属于实体隐喻,用有形的物体来表现无形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论官的“得”与“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德”相通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理念,也是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表达。“得”“德”统一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是官德的基本问题。“得”“德”相悖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导致官德的沦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及汉语方言材料的佐证,认为致使性"得"字补语句有两个来源:一是致使义"得";二是词汇手段使动用法衰落,使成式出现。特别是隔开型使成式和"V+使令动词+C"用法的出现,给致使义"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句法位置,从而促发了致使性"得"字补语句的产生。而从生成语法轻动词理论角度来看,致使性"得"字补语句中的"得"可看作使役轻动词。  相似文献   

6.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像催魂令般反复地响个不停。而站在电话旁的我却无意去接电话。此时的我听不进任何声音,任铃声在那闷得令人难以呼吸的小屋里回荡。我脑子里无时不涌现出那些不争气的分数:“语文,84分,数学,82分……”我的大脑仿佛被施了魔法,那些可恶的分数像恶魔般挤出来,怎么也关不住。  相似文献   

7.
一个月前,在巴黎,替我驾车的旅法温州朋友,一边开车,一边指着眼前的巴黎道路说,近四五年,巴黎的道路发生了巨变,普遍由三道变成了一道。  相似文献   

8.
朱熹与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代不同类型政治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朱熹在孝宗时代逐渐走上道学领袖的位置。朱熹的"得君"之路并不顺利,他更多地是以"行道"的方式,试图通过道学来匡正君心和整治人心,从而改变时世。而作为一般职业官僚的士大夫周必大则是通过"得君",成为孝宗时代重要的当权人物,深得孝宗的信任和器重,是当时内政外交的参预与重要决策者之一,通过助政孝宗,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相似文献   

9.
“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得”字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文艺语体,下面依次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同时作家个人语言风格的差别,也影响作品中“得”字句数量的多寡;“得”前谓词大多数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及物动词“得”字句在各类语体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得”后补语分表描述、评论和描述/评论,它们由于受语体的制约,根据表达需要进入各种语体,各尽其职。文中还对不同补语与各类词语的对应情况作了考察,进而分析了它们产生对应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醇雅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浙西派创始人朱彝尊以其独特的"醇雅说"而在清代众多文学流派中独树一帜,其崇雅正、斥淫哇、抑豪放、偏清空的创作理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合朱氏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的大量的诗词作品,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朱氏作品的旨趣与风格,以期最终描绘出"醇雅说"的内涵及其在指导诗词创作中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5):32-33
啄木鸟医生:今天的诊断室热闹极了,一下子来了一大群病人。他们的症状可奇怪了,有的长着一模一样的脑袋,不看身材根本分不出谁是谁;有的长着一模一样的脚,一双鞋可以都给他们穿上;还有的不是眼睛,鼻子长得一模一样,就是耳朵,嘴唇长得一模一样,好像它们都按着一个人的五官整过容似的。不信你来看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恨嫁”作为一个粤方言词语如今在社会上频繁出现并广泛使用。它从一个方言词语渗入普通话后词义逐渐发 生了变化,适用对象得以扩大,词义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我们认为这与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类型有关,“恨嫁”与普通话中“盼 嫁”一词的相似性,使“恨嫁”一词必须变化发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14.
从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德行成本和道德赏罚机制在道德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分析,论证了"德"得"相通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选择善而回避恶的行为的内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南昌话“得”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  相似文献   

16.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7.
得”本为动词 ,其本义为“得到、获得”。在禅籍中 ,它由其本义发展繁衍出不少新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既不见于隋以前的文献中 ,又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诸辞书也皆未载。由于禅籍都是用唐宋口语写成的 ,因而禅籍中“得”的这些特殊的意义和用法 ,也就突出地反映了唐宋口语中“得”的意义和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上一年级的小弟弟。他长得白白净净的,大眼睛,黑眉毛,非常惹人喜爱。但自从上小学以后,弟弟就变得让我觉得“可恨”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较为丰富的例句,对四川省彭州市市区的中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得”的各种语义、用法、表义功能进行讨论,以引起人们重视常用词语在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语义变化为基础,以形式和功能的变化为例证,讨论了"V得起3"与"V不起3"的语法化问题,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