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过十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抒情小说较之20年代的抒情小说在文体特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抒情小说的整体梳理,在与20年代抒情小说的比较基础上,着重从抒情视角、人物类型分析和审美形式的稳定几个方面分析了30年代抒情小说的文体特征,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庐隐是"五四"时期以书写个人心路著称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叙传"抒情色彩。感伤的情感基调则是庐隐主观抒情小说的主旋律。无论是庐隐笔下的自然环境,还是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浓郁的悲哀色调,甚至作家本人还常常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苦闷的情绪,构成了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哀感潜流。庐隐这般悲愁、哀婉风格的形成,是强调主观抒情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五四"退潮以后苦闷、彷徨的时代背景遇合的产物。庐隐整个创作生涯,一直贯穿着"五四"的主题和感伤基调,在后期又呈现出一定的转型迹象。因此,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切入文本,对理解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风格及其与时代构成的对话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模糊的创作方法--论冰心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冰心具有"三合一体"的特点个性气质上的浪漫主义、文学信条上的现实主义、基本观点的人道主义,所以,她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模糊性--表象写实背后涌动着浓郁的抒情、理想和哲学色彩.一方面,现实主义的深刻性被削弱,浪漫主义的激情淡化,因而,她的小说不能视为现实主义小说或浪漫抒情小说;另一方面,却由此创建了独特的"冰心体"小说文体模式,形成冰心小说清浅、单纯的风格,并以此表明了白话文在与传统的文言文相抗衡中取得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将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定义为"通过虚构且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来抒发作者内心潜在的情感",并且归纳出两项特点:第一,作者在小说中抒发感情的部分往往具有压倒一切其他内容的重要意义。第二,作者总是在作品中向读者揭示自己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若进一步以拉康·雅克的"欲望理论"来考察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则可发现作者企图藉其创作告知读者欲望的属性,而小说角色表现的欲望可说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根据拉康的理论,人们总是因为将他者的欲望视为自己的欲望,而陷入执着的状态,郭沫若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人物的特性也象征作者本身的投射。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1942年,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与转换,这一年他集中创作了《初吻》、《早春》和《雕鹗堡》三部爱情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不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思,同时还表达了他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人生孤独、虚无和绝望的感受。端木蕻良擅长的唯美抒情的诗意风格在这三部小说中仍然得到了延续,这既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又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同时还避免了因过度抒情而造成的情节的散漫,做到了艺术氛围与小说情节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前期小说是以浪漫的、"自叙传"式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这种叙述方式,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作者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郁达夫前期小说的个性化特征,是特定时代客观环境及作家在创作中主动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论穆时英小说的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都市抒情小说的继续,穆时英强化了现代短篇小说的抒情功能.通过抒情形象的塑造,小说形式和叙事话语的诗化,使都市小说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为现代都市抒情小说的创作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新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晚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和中国新闻事业开创者的王韬,在晚清文言小说史上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是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过渡的一位承上启下者,对清末民初的一些小说作家和流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王韬文言小说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晚清文言小说发展和流变的轨迹,对文言小说史的研究也不无稗益。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说评点的开山鼻祖,刘辰翁在评点《世说新语》时抓住了小说尤其是语录体小说中人物语言修辞的方方面面。他注意到小说与其他文体在修辞上的不同,并从不同方面表述了言语修辞观或辞令修辞观。刘氏小说评点在修辞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词典体小说形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词典”名之的词典体小说是小说文体的革命。这一新形式蕴涵着小说家独特的美学追求,即假借词典文体的共时文本结构改变或弱化小说的历时叙事传统,在历时叙事文体中尝试共时叙事之可能,进而建构了具有实践性和生产性价值的“可写文本”,为阅读选择和文本重写提供了充分自由。这一别样的小说文体样式假借词典文体作为语词汇集和知识载体的客观真实性,消解了传统小说虚构和想象的先验规定,创制了“零距离真实”的错觉,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确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词典;小说;文体;形式;叙事  相似文献   

14.
"尚俭"与"尚奢"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个体的消费伦理中,一直存在"尚俭"与"尚奢"的争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尚俭"的消费观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但由此认为"尚奢"的消费观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在"尚俭"与"尚奢"之间寻找一种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又适应个体发展的合理的消费观是对消费伦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文明、健康、适度应该是个体消费伦理合理建构的原则与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述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通过作品对美国社会所表达的极度不满,和对现实社会既荒唐又丑恶的本质的揭露,认为黑色幽默派小说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它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指出这是它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文坛造成重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红楼梦》英译研究发展迅速,许多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但将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红楼梦》及其英译文的对比研究,国内外尚不多见。本文将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从语篇分析的角度,以《红楼梦》原著及其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语料,重点讨论《红楼梦》作为章回小说,其语篇体裁标记语在英译文中如何处理的。  相似文献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理论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是一部综合了四个声部(文类)的复调性作品.本文重点剖析作品的中世纪传奇文学声部,从理论角度阐述主人公骑士般的传奇经历和爱情故事.限于篇幅,本文略论作品的其他三个声部阿尔杰传统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分析表明,这部仅有五万英文词的名著的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所引进的足足四个文类的思想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小说的回归是当代英国文学发展的显著现象。历史小说文类历时性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本面貌,造成了历史小说文类整体性研究的断裂和缺乏,因此从源头把握历史小说的发展、明确文类本身特征十分重要。18世纪末、司各特时代及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小说文类发展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分别代表了历史小说的萌芽、出现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学问题,但对文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还很不够。从侧重于语体功能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侧重于体裁功能的文学文体学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看,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将文体问题简单化为体裁问题有其不足之处。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文体学传统,文体学是整个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传统的文体学内涵与方法,正是包括了目前学术界使用的语言学的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两方面的内涵,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文体学。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应该充分汲取这一传统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短篇小说成套故事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欧美以英格拉姆为首的批评家们才开始涉足对短篇小说成套故事样式理论的研究。他们结合实例从该样式的历史发展、名称确立、范围界定、定义特征描述、动力探究及与长篇短篇的区别等各个角度 ,对短篇小说成套故事作了全面的讨论 ,尽管未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共识 ,却大大深化了该领域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近三十年国外在该样式方面的研究进行一番梳理 ,勾勒出“短篇小说成套故事”这一样式的基本轮廓 ,以期能引起对这一文学样式理论及作品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