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上届民俗学代表大会四年以来国家发展的大视野,看未来30年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民俗学赖以生存的田野急剧消失,将造成民俗学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民俗学应重新定位,认真制订30年发展规划,抓住历史的机遇: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嬗交和发展的历程,至今,依然处于学科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俗学科的重新认识,二是对民俗学范畴的体系拓展,三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近20多年,中国民俗学取得长足发展.但就当前民俗学学科而言,高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不足,学界对民俗学学科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兴旺.民俗学课程和毕业生的自产自销,导致了令人悲哀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大潮汹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区域民俗文化建设的跨世纪课题——黑龙江民俗文化研究的历史与未来郭崇林随着民俗学科在国际人文科学领域日渐跃居显要的学术地位,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从“新时期”以来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回顾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十余年的历史,我们又不难看到,由于我国幅员广...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中国的民俗学学派 ,指的是中国的民俗学研究 ,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 ,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学科发展的自然要求 ,也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可避免学术进程中的某些偏离正轨的倾向。从其可能性看 ,民俗学在中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再加上许多学者的努力 ,目前已形成了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 ,其功用和目标在于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 ,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  相似文献   

7.
钟敬文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他以20世纪"同龄人"的身份,见证了民俗学的曲折发展历程,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全程"预流"者,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1.早期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9.
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社会、历史等许多方面的原因,民俗学自创立后便在一些国家偏离了知识论的学术方向。在当代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严重叠合,难分难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让人们看到知识论的取向才是民俗学最恰当的学术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民俗学在当今时代的深化,民俗学学者应积极地投身到这一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俗学和文艺学早有结盟的渊源.田野作业理论中的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