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贺州地处萌渚岭中段、 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这里世居着壮、 汉、 瑶、 苗等族群.这些语言族群长期以来与汉语方言族群毗邻,随着经济、 文化的交往,语言接触互动成为必然.区域族群语言互动的原动力来自彼此的多层次需要,其差异根源在于族群文化内在的认知结构及文化语法.这种差异表征在语言上为语言符号的非对应性,族际互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动的形式通常有语言互用、 词语互借、 语法互适,不管何种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族群个体或群体认同的基础上.语言的彼此认同互动,有利于语言和族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2.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视野,把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至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汉、壮民族接触的情形直接制约着平话、壮语的接触类型.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壮族与客家族群互动中,由于语言竞争、互补和同盟,形成了双语制、语言转用、语言成分借用的语言关系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群关系的变化,两个族群的语言关系将出现竞争减弱、互补变化、同盟延续的特点,并最终走向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族群是在跨文化的边界中相互交融、相互对话而产生的群体。由于生态环境的置换,族群认同的核心内容语言、信仰、生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湘西地区的瓦乡人长期在苗族与汉族之间的崇山峻岭与溪流水域中迁徙,其语言表现为佶曲聱牙的非苗非汉的混合语言,其生计方式也由农耕方式发展到捕鱼、淘金、运输等多业并举,最能体现其族群认同的宗教信仰盘瓠崇拜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呈现出儒释道多神混合的形态。湘西地区的瓦乡人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论证了在跨文化的互动与对话中生态环境的置换是族群认同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8.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9.
自唐宋至近现代以来,世代定居在安宁河流域的多续人与周边诸族群发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这种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自然在多续藏族群体的内心深处形成巨大反差,族群意识因而不断得到强化。袁晓文研究员以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求学生涯、工作阅历为个案,叙述并分析了一位藏学家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族群观。"一叶知秋",在全球化、经济化、一体化趋势加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自觉"理念,学者对于诸多在语言、历史、文化上处于弱势的族群应更多一份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独尊国语的极端政策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解严后有所缓和,由台湾"族群政治"矛盾引发的族群冲突开始不断对台湾语言生态形成强大渗透,进而深刻影响台湾当今社会的语言状况.语言冲突在当前的台湾尤为突出,而这主要源于语言、政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的生态呈现的是人与文化、外部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从政治人类学角度切入,对台湾语言现象的研究会获得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民族社会学连载之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文字是各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 ,也是民众日常交往的工具 ,从而一定程度上成为族群的象征和标志 ,其使用情况可以反映族群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家的语言政策、我国各族群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其所体现的族群关系状况 ,并结合学校教学语言的使用 ,讨论了少数族群教育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说不同语言的族群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语言接触.七世纪前期,吐蕃与唐朝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此后吐蕃与唐朝的交往逐渐增多,藏汉族接触愈加频繁.作为藏汉民族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藏汉语在吐蕃与唐朝的交往中发生了接触.根据藏汉历史文献,吐蕃时期的藏汉语接触的途径主要有吐蕃与唐朝的外交活动、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和民族杂居等.藏汉接触在唐蕃频繁的交往中使得两种语言得以有效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各种交流,推动了藏汉民族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包括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中有丰富的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世神话、化身创世神话和洪荒时代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这些创世神话具有原始性、共同性、普遍性、体系性、序列性和延续性的特征。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的这些特征与考古学发现的这一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以至文明时代都有古人类活动,并且与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序列性及一脉相承性相吻合,也说明了壮侗语民族是这些神话的创造者。这些神话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当由原初自然生态环境所营造的族群地理边界随着族群的发展而不断突破时,以占有更多生态资源为主要目的边界扩张势必使原本远离的族群因各自的扩张而发生边界冲突.在漫长的历史场域中,因族群势力的时强时弱就会在边界之间形成你来我往的边界缓冲区.无数历史实践证明,边界缓冲区往往是催生新族群的温床.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和族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广西金秀大瑶山各族群的语言使用状况正发生显著的变化,一定比例的瑶族成员已经不会瑶语,而瑶、汉、壮等族成员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在族际交往的过程中,汉语方言(主要是桂柳话)目前仍维持着强势的地位,并成为大瑶山各族群人口重要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的语言人类学经历了田野工作、比较分析、理论概括几个阶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人类学的发展有其广阔的基础,加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同时对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语言文化族群相互尊重以及和谐对话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的语言人类学经历了田野工作、比较分析、理论概括几个阶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人类学的发展有其广阔的基础,加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同时对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语言文化族群相互尊重以及和谐对话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