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极有必要用完整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来指导和建立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与西方范式理论的比较,提出关于转轨型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学说、西方主流学说和中国古代学说三者关系上,应当确立“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原则。经济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在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学术创新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基本范式和核心结论是经得起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坚持以马列主义经济学为基石,吸收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科学成分,根本目的在于构造既超越马列经典的经济理论范式和苏联经济理论范式,又超越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范式的新范式,即新建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反映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性的经济学范式,其本质是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后现代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但是,由于一些论著不能正确认识当代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已经过时,甚至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取代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令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中外经济学家仍然以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锐利眼光,突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方法和理论框架,积极探索现代经济发展内在机制和规律,并形成了许多富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研究成果。不定期地开设本专栏,就是及时提供中外有关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探讨性作品,供教研参考和争鸣。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科学理论成果: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信息、控制科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剩余价值学说进行新的探索.一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面临挑战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深刻揭示资本主义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贡献之一.但是,由于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学说在近代传入中国后,知识界曾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认识和评价。有的将斯密看作寻求国家富强的代表,有的将其看作经济学的开创者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经济学的鼻祖和代表,有的认为斯密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来源,有的赞扬其学问宏大、人格高尚,也有个别学者质疑、批评斯密学说缺少创见,其提倡的自由竞争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近代中国呈现的这些斯密形象,是知识界根据学术学理探究和社会政治需要所形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近代中国知识界在时代和社会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学说与西方"范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结构或体系建构学说及其"逻辑方法"或"辩证方法".是马克思的第四个重大理论贡献和伟大"发现",也是我们着力挖掘的宝贵的理论遗产.理论张力在于:它是构建中国转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和指导思想.国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学说的研究有若干新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体系构建学说而崇尚库恩和拉卡托斯"范式"论的倾向.这种"范式"热蔓延到国内学术界,其具体表现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方法多元化,亦即体系多元化、方法多元化与指导思想多元化并存.目前尤应关注前一种倾向掩盖下的后一种倾向.本文在比较这两种经济学体系建构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从属型"互补论",即范式理论应该从属于并纳入马克思逻辑体系构建学说的框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学说为指导构建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其方法。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它主要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矛盾分析、中介分析、分析和综合、逻辑和历史等五种相互联系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不仅应该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个别的结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和有关理论的争论,而且应该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和发展,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苗田川 《兰州学刊》2004,30(1):52-53
文章认为马克思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异化劳动学说和《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里的资本的毁灭学说反映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思路。这种思路的转变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表现 ,而这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也正是这一新思路使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8.
学科分工、价值理论与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科所隶属的现行的学科分工制度 ,从知识生产的效率来讲 ,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的本质在于 ,经济学起源于对财富即经济利益问题的思考 ;而财富的学理名称与表现是价值 ,因此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应该围绕价值范畴展开 ,应该围绕价值与其环境变量的相互作用而展现的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展开。或者更明确地说 ,经济学就是一门价值科学 ,只有价值论才是经济学的独有领地。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候,重新研究西方比较成本学说,发掘其科学、合理、有用的成份,扬弃其思想糟粕,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对外开放来说,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比较成本学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学说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这一学说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由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魏连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1,32(2):79-83
厘清马克思学说同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学说科学内涵的前提,是科学构筑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础。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建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动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科学性、革命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济学正在努力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这已经成为最近十年经济学演变的趋势之一。这种趋势要求经济学把视野从单纯的“物的维度”拓展到社会科学的另外两个维度——“意义的维度”和“行为的维度”。从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角度看,这一演变意味着经济学将回归“古典”、摆脱“庸俗”、找回“人”及其“意义”。因此,读者不妨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我对中国学者们正在从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的“本土意义”的描写,这类本土性的研究,我们一贯地把它称为“直面现象的经济学”。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其实就是我所理解的“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所必须包含的全部三个维度——物的维度、行为的维度和意义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实验经济学研究(专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要]马涛、李绍东认为,实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实验的结果同参与人的文化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需要建立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才可能更趋合理;而这正是实验经济学方法论面临的难题。郭建斌认为,尽管现在就判断实验经济学能否如边际主义那样在经济学各领域引发革命还为时尚早,但它对经济学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周星则指出,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等动态性问题的研究,要能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之问",点中了我国创新人才成长的命门,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具有极深的思想文化内涵。现代科学与人文关系在中国的产生,是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科学和人文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聚散离合,则蕴育了其产生的整个过程。透过历史的表象,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角度深入思考可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实用化取向,是我国文化现代转型亟待完成的任务;而正确处理好中西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创新与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与新观念,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新不同于传统含义,应该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是一种系统工程.正确把握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要消除几种错误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深刻总结;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及其方向瞻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科斯搭建起法律经济分析的桥梁后,谈判分析范式因其能够将法律经济分析统一在效率主题下而成为主流分析范式。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博弈分析提供的特定环境下主体间互动的分析框架更适合进行法律分析,博弈分析成为新的主流分析范式。但同时,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挑战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理性选择假设,现实性更强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范式正在形成中。那么,法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何在?从法经济学的历史逻辑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法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依赖于理性选择理论这一基础理论的进步。“理性”概念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精炼,形成“新理性选择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引导法经济学将向更加实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应通过改造和完善原有经济学构架,建立有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不宜采取全新的本土化模式。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需着重做好三点,一是不要把经济学分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部分,二是用运行、发展和制度三项内容组成基本框架,三是使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为体系的必备构件。  相似文献   

18.
从儒家的心性之学出发,徐复观认为人类历史主要有中国和西方两条发展道路,一条特重道德,即人性中仁性的一面;一条特重科学,即人性中知性的一面,双方各有所偏,恰可互补。人类未来发展应是中西两种道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应该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知性的一面,西方文化则应该学习接纳中国文化仁性的一面,以解决各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有生活境界之美,才有哲学之美,哲学应当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样生活化.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20.
家政学学科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浙江树人大学家政学专业十年的专业学科建设,对家政学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等作出探讨和论证,阐述了家政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以社会实践对家政学的评价进行了验证,也试图回答、解决现代社会对家政学认识上的疑虑和局部性,以利于家政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