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从论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异同开题 ,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即专制主义 ;然后 ,分析了中国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其沿革、理论和特点 ;最后 ,讨论了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二震  戴翔 《阅江学刊》2024,(1):115-125+174-175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出现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开放模式难以为继,亟须转向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优化开放空间布局,以开放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倡导文明互鉴,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机会更加均等”和“地位更加平等”方向发展,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平利用外部资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沈嘉禄 《东西南北》2012,(12):24-25
濒危的刀鱼可以吃,可以卖出天价。但能整出这个活色生香、柔肠百结的大场面吗?希望中国富豪跑步跟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5,(5):198-20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实现路径,印: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先导;市场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民主制度建设和村民自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制度保证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4,(6):187-189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政治现代化目标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发展逻辑,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目标定位,即:从臣民政治文化走向公民政治文化;从民本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伦理型的主德、人治政治文化走向以法为本、德法兼治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国由于受过度节俭型传统消费文化的不利影响,是没有首先产生和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要有效促进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创新传统消费文化,系统构建新型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区域发展格局演进,既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又展现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细节。在系统梳理海南省区域发展格局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探析其形成原因,从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共同富裕的中心课题,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方面,阐释海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以期精准呈现海南自由贸易港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5):14-18
提出中国梦的文化复兴意蕴,是因为文化复兴是整个文明复兴的内驱力,而且文明发展对当前文化复兴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特征与中国梦的特质有内在一致性,比如推行王道、天下一统与中国梦复兴统一内涵的一致性;协和万邦、走向共赢与中国梦世界眼光的一致性;身心一体、通达天下与中国梦、个人梦相互关联的一致性;生命延续、文化传承与中国梦不懈追求的一致性。从传统文化角度强调中国梦特质有重要价值,一是激发中国梦的文化寻根意义,二是凸显中国梦的文化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菊兰 《社科纵横》2004,19(6):20-21
文章用“和合”的原理论证了传统民族文化只有与现代化“和合”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使其更加富有开放性 ,凸现民族性 ,从而具有时代特征 ,增强竞争力 ,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生 ,使传统民族文化发挥巨大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占主导地位的、建基于崇拜(神化)最高政权和缺乏成熟法律意识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类型。这同样也是向现代(理性)行为方式与意识转型不彻底性的原因,因为现代行为与意识对历史传承下来的价值体系秉持强烈的批判反思立场。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传播的几个视角看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中 《探求》2006,(6):72-74
在当今时代的信息大众传播链条上,编辑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的出发点是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编辑在信息传播工作中要树立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编辑需要不断学习,跟上高速前进的节奏。编辑必须注重信息传播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舆论,同时具备法律知识和理念,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技术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问题是21世纪中国迎接国际竞争与挑战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从技术创新概念出发,阐明技术创新要解决的两个观念问题,同时指出企业自身作用发挥得如何,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政府应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王林  唐子奕  郭之 《学术交流》2004,(5):161-165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人们按照对"现代化"的认识来打造的,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未能合理地认识"现代化"?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资源的贫困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能产生异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我们民族更侧重的是体悟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逻辑的求证方式.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重主体修行和体悟,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相悖.思想资源的贫困使我们一无所有,错过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加入WTO的制度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把WTO看做是一种制度安排 ,中国在这方面的制度供给是短缺的。所以 ,接受WTO制度约束的预期收益 ,将大于维护现行制度框架的净收益。但是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状况 ,WTO的制度效益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行业、不同阶层和地区 ,都必然显示出巨大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家书屋在全国农村广泛建立并发挥作用,农村的公共阅读服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家对城镇化进程的稳妥推进及对城镇化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深入了解农村阅读服务环境,掌握农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以小城镇为服务主阵地...  相似文献   

16.
昊丹 《社会工作》2008,(8):37-39
虽然港台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较为一致,但由于二者在历史背景、渊源及社会发展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在发展路径上存在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分殊。大陆应注意两种路径的结合,发挥政府与社会工作界的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中间判决,是指在民事诉讼审理还未达到终局判决的阶段,法院为准备做出终局判决,而事先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本案或者诉讼程序的某争点的判决。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具有提高诉讼效益,降低诉讼成本,促进诉讼和解,提高裁判质量的价值。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具有将诉求、证据、争点三固定,简化终局判决,缓解双方当事人的争执,平息社会矛盾,促使当事人和解解决纠纷,提高诉讼参与的功能。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中间判决的规定,诉讼过程中的程序问题是用民事裁定的方式来解决的,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程序方面的问题,我国也是在终局判决中一并解决的,故在诉讼中无法体现诉讼经济的价值。我国正处在民事诉讼改革之机,公正与效率的诉讼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中间判决的借鉴引入使得效率的价值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突显。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法治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性有目共睹,对于同时代其他转型国家具有极强的参照价值。俄罗斯法治现代化之路可以有两个考察路径,一般路径主要沿社会制度变革路线进行考察,特殊路径则通过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以文化模式转换为线索进行考察。一般路径贯彻的是以社会制度来决定研究的基调和范围,特殊路径贯彻的是以文化模式转换来决定研究的视野,社会制度变迁在显性层面上表现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文化模式转换则是这种阶段性表现的内在驱动力,二者一表一里共同表征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两种路径交融能够形成一种总体性视角,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立场,最终促成对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相似文献   

19.
20.
对粮食生产与贸易实行特殊保护 ,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但是 ,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粮食保护政策 ,必然会扭曲市场运行机制 ,削弱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这就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粮食贸易与保护政策 ,以增强我国粮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