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现代化变迁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这个问题解决的两条思路,即“西体中用”和整体反传统主义都没有寻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本文认为,关键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功能体系,在现代化的运动中对传统文化加以重新解释和选择,进行价值转换和现代化处理,使传统文化不是游离于现代化运动之外,而是走进现代生活,融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开掘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7):60-66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变过程。就金融现代化而论,必然要涉及技术、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然而,在近代甘肃金融现代化早期进程中,由于现代金融制度的外在强制性的根本缺陷,导致现代性的金融组织往往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权力,并随政治权力的变化而发生流转。相反,传统的金融机构却因其诱致性的特点,受到市场的欢迎,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两方面作用的合力,不仅决定了甘肃早期金融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困窘,并最终导致其发展陷入难以维继的局面,也在根本上决定其不可能在近代甘肃经济发展中扮演有效的推进剂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人既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的目的,拓展中国道路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支撑。人的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人的失落"反思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现代化是在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现代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社会关系不断确立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近代以来迟未解决的历史课题,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是今天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成为阻滞改革的现实障碍。人的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带来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现代方向,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发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并非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实践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跨越西方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马尔库塞陷阱”“库兹涅茨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开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愿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参考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5.
序近来,中国提出了开放经济,加速了现代化的步伐。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30年代,也曾经有过“西化”和“现代化”的说法,这并不是相互矛盾的。用P.A.科恩的话说就是:“现代化应当被理解为对现代状态的一种学习过程。这种现代的状态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实际上并没有最后的现代状态,而只有在各种现代和传统中相适应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6.
谢立中 《社会》2008,28(3):106-140
实证主义的“现代化”分析模式将“现代化”过程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学(或现象学)的“现代化”分析模式则将“现代化”过程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现代化”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与此相应,实证主义“现代化”分析模式的支持者们在对“现代化”过程进行研究时总是致力于探究支配着“现代化”过程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诠释学(或现象学)分析模式的支持者们则总是致力于考察导致“现代化”过程的那些个体行动及其行动者在从事这些行动时赋予其行动之上的那些主观意识,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们则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我们现在称为“现代化”的那种社会变迁过程建构为“现代化”过程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话语构成规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治国富民”的社会理想、“义利相兼”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和“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软实力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谢菊兰 《社科纵横》2004,19(6):20-21
文章用“和合”的原理论证了传统民族文化只有与现代化“和合”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使其更加富有开放性 ,凸现民族性 ,从而具有时代特征 ,增强竞争力 ,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生 ,使传统民族文化发挥巨大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四个基本问题,从“何以振兴”“何以竞其优”“何以堪大用”“何以是中国”四个维度,考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以及从中蕴育化生的“和而不同”“此心光明”两座文化大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经世致用,首先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共党人的“不忘初心”、坚韧定力提供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厚底气、深厚支撑,因应时代要求,也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徐宗华 《社科纵横》2007,(10):18-19
近年来,现代化概念的研究领域,个性化的研究风格渐露端倪。从不同的研究理路探究出发展形态,哲学维度的本真意蕴则是现代化概念的创新研究的核心。现代化概念的本质研究,首先明确要定义的主体及状态,是体系的基础条件,概括体系在变化过程的本质特点;其次要表明体系所达到的状态特点,最重要的是要界定变化的时间阈;以此为据,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表现,并引起社会内部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发展意义上的现代化,指的是最终要实现人本质回归和解放,人、自然、社会全面、自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