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么些年来,在我心目中炊烟般袅袅升起的乡愁,最浓郁最无法割舍的一缕是属于母亲的。从18岁开始,我就多了一重古典气息浓郁的身份:游子。于是,我的爱常常只能从剪票口开始,到另一个剪票口结束——我常常只能借助一枚创伤的车票来维系与母亲的联系。母亲是  相似文献   

2.
孙君飞 《百姓生活》2010,(11):21-21
母亲个子低且偏胖,对于她,有些看似容易的动作,却属于她的高难度动作。但常常,不易做她也要做,只因她是母亲。  相似文献   

3.
青衫 《社区》2023,(3):63-63
母亲常常为吃什么发愁,面对菜市场那么多的食材不知所措时就会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我在上班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常常是随口说一句:“随便吧!”母亲最不满意我说这三个字:“随便还问你干吗?”我开玩笑地说母亲患上了选择困难症,母亲却怀念起过去食物乏的年代。鱼肉蛋不是经常能吃到,蔬菜有季节性限制,尤其是到了冬天,就剩下老三样一土豆、白菜、萝卜,母亲便会开动脑筋,努力为我们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细节     
我7岁那年,母亲带我到隔壁的旺婶家去串门。母亲和旺婶常常一起去买菜,彼此很熟。到了旺婶家,旺婶却不在,旺婶的婆婆说儿媳一会儿就回来了,请母亲等等。旺婶的婆婆年纪很老了,头发也都白了。看到旺婶的婆婆要去给我们沏茶,母亲抢上前去夺过旺婶婆婆手中的茶壶说“:要你老人家为  相似文献   

5.
苗君甫 《社区》2012,(33):42-43
在城里买了房子之后,我就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了过来,没想到母亲并不开心,常常抱怨说,在城里住没有一点儿人情味,根本不如乡下,上下电梯也没个人说句话,住对门的也不经常串串门……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常常贪玩,母亲要我和她一块儿做饭,我从来不做,老是拿着一本《窗外》翻看,欺负她不识字,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完成。这样,一直到了中学,住了校,也就错过了跟母亲学做饭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赌徒的儿子     
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高中辍学,便在街头当混混。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的感情很好。可近几年,人越老越孩子气,常常因一件小事红脸。几年前,我在部队被选改为士官不久,母亲就吵着让父亲到部队看看我,顺便到南方城市转转,说看到他在家里晃悠就烦;而父亲却叫母亲到部队探亲,到我这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也好,说听到她唠叨就生气。  相似文献   

9.
他出生几个月后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染色体变异,医生断定他的智商达不到常人的40%,且这种病在世界医学界里至今还没治愈过一例。为了不让他的大脑和手脚萎缩,做老师的母亲想尽各种办法,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作为开发他智力的工具,尽管他学会说一个字,常常要几个月,但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也没有把他放到特殊学校去,而是坚持把他放在自己的学校里,让他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10.
我母亲今年八十有六了,身板还较硬朗,视觉和听觉也很正常,就是腿有点毛病,行走不方便了,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孤零零地打发着日子。 为了消除母亲的寂寞,我特意给她的房间买了台电视机。尽管是个黑白的,母亲也看得饶有兴趣。母亲最爱看的是戏剧和“夕阳红”节目,看完以后还常常向家人念叨。看到母亲经常脸带笑容,我的心里也乐滋滋的。 可是,过了段时间,母亲似乎对电视又不感兴趣了,平时也不多开,还说什么电视好是好,就是不能和那上面的人说话。我立刻领会了母亲的心思,便邀了门前屋后几个整天闲得没事的老婆婆到我家来闲坐。等我了解到她们几个既不会下棋又不会打麻将甚至连个扑克也不会玩时,便给她们买了副花花牌。这个可对她们的心思啦!几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我对哥越来越不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感觉他成了一个自私的人,或者,他原本就是,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是重要的他对母亲的态度常常让我想要愤怒他的家,离母亲家十几分钟的路程,一年到头却很少回来看望母亲,平时电话也不打一个,如果打电话或者回家,要么是过节,要么就是有什么事情,而他的事情,大多和钱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从小,我睡觉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梅娘的小说世界和她的经验世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作品关注女性情感世界,批判男性文化。在情节上,女主人公之母亲常常处于缺席状态。这些都源于作者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伴侣》2010,(5):51-51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心和富于探究心理。大约4周岁的儿童,常常对父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往往也会对母亲提出:“我是怎样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周莲珊 《新少年》2009,(1):62-63
我3岁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只好与我5岁的哑巴哥哥相依为命。因为小,又不懂事儿,常常整天哭个没完。哥哥为了哄我,常常趴在地上给我当马骑……我的童年是在哥哥背上玩儿过去的!小时候,哥哥的背是我的摇篮,也是我的家园……我的哑巴哥哥为了我能有书读,他历尽了艰辛,磨难……  相似文献   

16.
有位朋友的母亲做得一手好莱,退休后每天总要到市场上去逛一逛,买些全家人吃的菜,常常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菜色,把全家人的口、胃侍服得伏伏贴贴的。看着日渐福相的朋友,我直羡慕他的口福。久而久之,她母亲养成了每天逛市场买菜的习惯,如果有一天生病了,或是别的缘故没能去,她心里总会  相似文献   

17.
母亲与党旗     
母亲爱看红霞。老人家常常是在傍晚,一壶绿茶,一把藤椅,在草坪上久久面红霞而坐,直到西天收尽那最后一线紫红。望着前来扶她回屋的我,她有时会说出这样的话:“人老了,看着这霞起云落的晚景儿,回忆些个老事儿,有时能从这红红鲜鲜的云里读出些故事来。,母亲如是一言,让我顿有所悟。我离休多年的老母亲啊,并非是在静观霞起霞落的时空转换,这是一位因阅读红霞而常常忆起往事的老人。老人家还说,“不知为啥,许多年来,愣是老想着这霞中有旗在飘。这感觉来自我年轻时头一次看到了党旗……”  相似文献   

18.
依茗 《百姓生活》2010,(2):20-20
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相似文献   

19.
编读连线     
《人生与伴侣》2006,(3):68-69
祝“新养生”更上一层楼 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们爱“新养生”,这是我们一家五口人的心里话,每期的杂志一到,我80岁的父亲、70岁的母亲和16岁的女儿,还有我和妻子都想先睹为快,因此常常是你争我夺,结果是女儿眼明手快,让她捷足先登,通过长期的拜读,我们对“新养生”的感觉是实在、实用、贴近生活,就像一款美味佳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大饱口福。  相似文献   

20.
一颗被中外媒体称为“天山上的雪莲花”的维吾尔族舞蹈之星,在世界舞台上升起。她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迪丽娜尔·阿不都拉。舞者之路迪丽娜尔出生於乌鲁木齐市的一个艺术之家,聪明颖慧,六岁时就能用都它尔(维吾尔族乐器)自弹自唱。父亲阿不都拉曾任新疆歌舞团演奏队队长,英年早逝,母亲乌力亚提是著名的舞蹈演员。迪丽娜尔说,她的第一位舞蹈老师就是妈妈。她四岁就跟着母亲去歌舞团的排练厅排练,常常是母亲在台上练功、跳舞,她在舞台边合着手鼓声和音乐的旋律模仿妈妈的动作翩翩起舞。在母亲的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