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名     
我是独生子。南下四川时,我的父亲已年过五十,母亲比父亲还要大几岁。家中劳力有限,是否南下四川,我思想上有过激烈斗争。当时想过,这是我积极投身革命工作的一次机会,不能错过。现在形势大好,没有啥过不了的难关。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称我是任弼时的大女儿,其实我排行老四。我父母共生了我们九个子女,有五个不是夭折,就是寄存在老乡家中没找回来。我是1931年3月出生的。那时我的父母在上海搞地下工作,后来中央政治局决定派我的父亲到中央苏区工作。父亲走后7天,我降生了,后因向忠发叛变,出卖了我的母亲陈琮英。不到一百天的我,随母亲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在狱中,我的母亲死不承认是共产党员,一口咬定是农村妇女,后经“互济会”出面营救,母亲抱着我出狱了。这时,党中央安排我母亲去中央苏区工作,母亲怕我太小影响工作,就把我送回湖南农村老家,直到1946年我15岁时,…  相似文献   

3.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每当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往事仍历历在目……柴火·炊烟我母亲是童养媳,生了六个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全是她一人在家风里来雨里去,把我们拉扯大,一辈子没享到什么福,吃了不少苦。赣中农村有一个靠山很近的地方叫岭口罗村,那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儿长到18岁,后来参军到了部队。无论岁月  相似文献   

4.
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让我回去一趟。对父亲,我是淡漠的,他从部队转业后,安置在外地的一家工厂,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苦的,累的,一直都是母亲。我辗转赶到家的时候,窗外  相似文献   

5.
瞿颖:或许是巧合,我和母亲先后在同一所学校——湖南省艺术学校上学,时间上相差了整整30年。当时她老人家学新疆舞,毕业后分到部队文工团,因为舞蹈演员艺术青春期短,后来就转业到医院一直从事工会干事的工作。 妈妈的艺术细胞在无形中也遗传给了我。她很支持我选择这一行,在读艺校时,家里生活挺困难,仍省吃俭用为我寄零花钱。 我走出家门比较早,15岁以后就一直往校以至到北京发展,现在  相似文献   

6.
等待     
由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探望父母的机会很少。母亲80岁那年,我调回到原籍县城,让母亲到城里住,她不肯,所以只好每周六下午下班后骑车回家探望,并在星期天安排好母亲下周的生活用品,实实在在地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困难。从此,每到星期六下午五六点钟,母亲总要拄着拐  相似文献   

7.
隋晓方  红树 《新天地》2012,(10):38-39
一1961年,我10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爱极了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就精神失常了。5岁时,母亲精神状态好转了,我才从幼儿园阿姨身边回到母亲身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还有一个母亲,她叫郑启梅。母亲是个工作狂,那时,母亲在大连市妇联做宣传工作,没日没夜地下乡,很少管我和大我3岁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90岁,与党同龄。北京解放时,我随傅作义的后勤部起义,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山西太原,1956年“肃反”运动中被无辜定为“历史反革命”,从此蒙受41年不白之冤。1997年,  相似文献   

9.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10.
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 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 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崔学英,原名崔垒枝,1947年南下到安徽省太平县任县委副书记。父亲南下时,我刚出生40天。对父亲的一切印象都是从照片开始的,没想到父亲的容貌却永远定格在了这张照片上。  相似文献   

12.
让爱一步棋     
于国源 《社区》2013,(7):55
男人一般不和自己的老婆下棋,一是喜欢下棋的女人少;二是水平相差大,对弈起来不在一个层次;还有输赢影响感情,得不偿失。但我的父母却是例外,从年轻到白头,下了一辈子的棋。20世纪60年代,父亲在部队服役。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父亲退役后到上海工作,母亲也到了上海。父亲是个棋迷,闲暇时间,便教母亲下围棋。母亲聪明,很快就学会了。两个人就你来我往地对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追忆母亲     
母亲党润兴,1932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陕北的小米干饭,无定河的长长流水陪伴她度过自己苦难的童年。革命老区的山山岭岭、沟沟梁梁造就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她15岁考入绥德师范学校,同年入伍,参加西北野战第一军文工队。1950年母亲任第一野战军骑兵团后勤财务科会计;1953年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师后勤财务科出纳。在朝鲜战场与父亲相识相爱并结婚,回国后转业在吉林省长春市,1959年随父调回原平。几十年来,母亲一直从事财务工作,直至年老离休。2003年9月4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溘然长逝。母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正当风华年少时,她于枪林…  相似文献   

14.
千万富翁,心中有个芭蕾梦 1950年2月8日,李秋成出生在重庆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重庆建院的总工程师,母亲是一家医院门诊部的主任。1964年1月,14岁的李秋成因为出色的艺术天赋和俊朗的外表被特招入伍,他进入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在部队,李秋成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因为女兵少,李秋成清秀的相貌、亮晶晶的眼睛便特别出众。  相似文献   

15.
当年,父亲李正一是我党领导的忻县城北岭东武工队队长,母亲武林香是忻县部落村妇救会干部。因为工作关系,父母在战争年代相识并相爱。1949年4月9日,在太原解放前夕,父母在当时忻郭支队领导的介绍下,正式结为夫妻。在太原解放战役中,父亲在卧虎山一带中弹受伤,新婚不久的母亲便开始承担起照顾伤残父亲的重任。 解放后,父亲转业到省交通厅工作,这时候所谓的家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一床军用被褥和一口大锅就是我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宋春荣,中共党员,1928年出生在山西省陵川县冶头村,1946年在晋城县公安局参加工作。1949年3月,父亲随长江支队六大队南下至福建省福安县,后来又转战江苏、内蒙古,直至离休。  相似文献   

17.
照片上的孩子就是我,左边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右边分别是我的四叔、和父亲一起南下的朗广富叔叔。我的父亲王精才早年参加革命,母亲张桂花也是党员。1948年冬的一个傍晚,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父亲宣布了一件大事:他要"过江去"。过了些天,父亲  相似文献   

18.
百灵鸟     
1979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那时父亲已经25岁了。25岁的年龄,在上个世纪的农村对于一个还未娶亲的大男人来说,确实是件棘手的事。虽然父亲长得一表人才,可无奈家境贫寒,人家给说了儿门亲,不是别人嫌弃父亲家里太究,就是说父亲年龄太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亲情难舍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那时在我们镇上算是个文化人,可不知为什么,她和母亲老是吵架。我13岁那年,父母终于离异,15岁便随母亲背井离乡。一直以来,我痛恨父亲,恨他对母亲、对子女的无情。离家一年后的我,再见到父亲时,我们竟无语,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送了我  相似文献   

20.
孔维国 《社区》2003,(10):60-63
薛荣生于雪域高原。在她11岁那年.父亲从驻防西藏的部队转业,她随父回到四川。后来薛荣远嫁河南郑州,1989年以前,她的生活是体面而优雅的。老公毕业于清华大学,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她毕业于重庆大学,职位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招待所副所长。就在这年8月,即将开业的三星级大酒店—郑州格林兰大酒店登报招聘客房部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