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虽然政府早已推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理念和思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设计,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GDP政绩观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其与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实现政绩观的转变。要破解GDP政绩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并深化政绩考核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李建设 《理论界》2011,(2):30-31
传统政绩观重视经济增长而不计资源成本代价,重视显性的政绩而忽略隐性的政绩,重视眼前的政绩而忽略长远的政绩。树立科学政绩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点所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为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政绩观提供导向;健全规章制度,构建求真务实政绩观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等途径落实科学政绩观。  相似文献   

3.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衡量政绩、如何创造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正确的政绩观。邓小平政绩观的出发点是“为人民造福”,理论基础是辩证的发展观,检验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思想方法是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4.
在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实践证明GDP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确立绿色GDP指标体系,关键是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制度、体制、机制、政策、观念等,其中,观念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矛盾,如何转变发展观念也成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以GDP论政绩、"唯GDP论"等观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和加深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在看待GDP指标上转变观念,这就需要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辩证看待GDP指标、通过制度变迁破除GDP崇拜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6.
《南方论刊》2004,(2):1-1
政绩,是为政者的绩效。当前,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弄虚作假,玩花架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的头脑中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正确地看待政绩、科学地衡量政绩。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乎民心向背和事业兴衰。  相似文献   

7.
“拼资源换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考核干部政绩的体系应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2):68-73
基于全国17个省市区的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有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市场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等。要全面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强烈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内在需求,需要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努力寻找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应着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区定向施策;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资源的市场化决定机制;建立健全干部政绩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政绩观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为个人和小团体,还是为国家和人民,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牢固树立了“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观念,就必然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  相似文献   

10.
政绩观是执政者对所创造成绩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在正确政绩观指导下创造出的政绩,有利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形成的条件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