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大型近代军事工业。它成立于一八六五年,最初规模较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产枪炮、弹药、轮船、钢材等的综合性兵工厂,为晚清的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它是怎样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对它应如何评价?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丁日昌与持静斋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丁日昌是清末历史名人,他出生于潮汕地区,活跃于全国政坛,至今潮汕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丁大人”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以往对丁日昌的研究,多着意于他的政绩,而忽视了他在清末文化事业中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丁日昌与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的意义是重大的,但人们只知道当中的容闳的“留学教育计划”和曾国藩、李鸿章的功绩是不够的。事实上,丁日昌在促成首批学生赴美从而启动容闳留学教育计划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广东丰顺县汤坑人,是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爱国革新家,又是梅州客家八贤之一。他以牧令起家,官至江苏和福建巡抚,所历皆有政绩。清廉为民,执法如山,秉公办事,力倡西学,培养人才的故事颇多。这里叙述丁日昌与容闳力  相似文献   

5.
丁日昌(1823—1882)是洋务运动前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他从咸丰九年任万安县令起,到光绪三年获准回籍养病止,历任道台、盐运使、布攻使、巡抚、船政大臣等职,熟悉军事、外交、吏治、司法、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洋务人才。丁日昌任职期间,正是处于英法联军役后及太平军起义后的困境。为了摆脱这内忧外患的困境,他力主改革,力求从“肃吏治以清其内,修武备以靖其外”两个方面进行。为此,他对内从整顿吏治着手,在经济上主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扶助商业,使百姓休养生息。对外从修武备出发,在经济上提倡学习西人长技,举凡轮船电报,格致制造都要悉心讲求,达到富国强兵。正因为他在内外改革上的有所作为,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人物。丁日昌平生以主要精力从事攻务,不曾著书立说,因此仅仅只能从他撰写的奏稿、公牍、文献中发掘他的一些经济观点。加上他强词学以致用,其经济观点,多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及措施,比较缺少理性的分析,因而给研究他的经济思想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综观他的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还是能够窥视到他的许多思想特色。他的经济思想既留有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的遗迹,又呈现出鲜明的洋务派思想的特征,同时又折射过早期改良派思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丁日昌的吏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在殖民主义者和农民起义军的夹击下,面临其建国二百年来最严重的挑战。如何拯救清王朝免遭灭顶之灾,有的洋务派人物提出以练兵、制器为首要的“自强”的口号。与此不同,曾国藩则认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造火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丁日昌认为:“欲消弭外患,必先固结民心;欲固结民心,必先整顿吏治。”其实,无论洋务或吏治,都不可能挽救清王朝免于败灭的命运。但在当时,自强口号的提出,无疑在思想上是一个突破。它促使中国朝着近代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丁日昌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他在洋务和吏治这两个方面“精能罕匹”,均有突出的表现。本文仅就其“吏治”,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洋教斗争。办理天津教案是丁日昌对外交涉的实践之一。笔者拟从丁日昌对天津教案起因的认识、处理方针以及经验教训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自魏晋隋唐以降,江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江南文化又尤以其水之闪光夺人眼目.青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当代的诗人们依然为这片山水所感发,他们与先前的江南诗人形成了互文传承的关系.这其中,江南之水的特性与气质在江南诗人的作品中流露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与色泽.  相似文献   

9.
当19世纪40年代初,西方殖民者凭借其洋枪铁炮,在第一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廷再想闭关自守,已是不可能的了,与外国人打交道,并且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与外国人打交道成为一个现实的先决问题。要生存,要自强,则首先必须处理好当时的这种外交。任何一个这时充任外涉事务的中国官员都会被注定是不幸运的,但是许多近代的有识之士还是不遗余力为此作出了极其艰辛的探索实践。洋务派代表人物丁日昌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本文即试图分析他在这一时期中的对外交涉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 丁日昌是洋务派里一个很重要的成员。他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终身致力于洋务运动,心力交瘁,双足残疾。临终前,他“口授遗折,唯云外患未平,国恩未报,死有余憾,无一语及家事。”其情形非常感人。考察一下他的洋务思想,对于我们了解洋务派及洋务运动,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丁日昌的近代海防思想代表了晚清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用西方先进装备武装中国海防、以抵御列强侵略的激进思想,为中国近代新式海军的建立和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创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相似文献   

13.
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她的审美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无论生活启示、审美态度以及工艺美术原理与实践,都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感和超了节俭与奢华的舒适,在当前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放好这一诗性人文资源,并依此原理创造出一种诗性的新文明,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曾国藩的学生,留心时务,通达外情,是位洋务派人物,1875年任福建巡抚兼福州船政大臣。当时台湾仍是属福建省管辖的,设两个府一台湾府和台北府。任职期间,丁日昌于1875年冬和1876年冬两次到台巡视,经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后提出开山“抚番”、训练军队、奖励移民,进一步建设台湾。为了建设台湾,丁日昌特别注意对台湾吏治进行整顿。  相似文献   

15.
日昌是近代中国一位有争议的地方督抚大员、洋务实干家。根据丁日昌的思想言行和晚清客现历史环境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从总体上对其予以肯定。通过对丁日昌外交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考察,明确认定其按照条约办事的外交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其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他在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中的基本态度,体现出运用国际公法解决中外争端的理性外交精神。  相似文献   

16.
简论丁日昌学习西方文化之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日昌学习西方文化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列强侵略的逐渐加深是促发其学习西方文化的直接原因,西学东渐的日益深入、生活环境的陶冶以及师友的砥砺则为其学习西方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所处时代、个人经历以及阶级地位的制约,丁日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尚存在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著名的革新运动,丁日昌作为洋务运动中的先行者、创新者与实干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各个阶段中,丁日昌积极参与其中,是该局的实际创办者之一。其近代海防思想符合国家近代化的要求,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航运业的起步和发展。在教育近代化上,丁日昌大胆对科举制度提出变革,并积极促成了出洋留学计划。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与江南关系极为密切,在江南修学,入仕,上奏了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从而贬官徐闻。他与江南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剧作家屠隆等人交游,在思想与文艺趣味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他的第一部剧本《紫箫记》创作于江南,成名之作《牡丹亭》凭借江南人的频繁演出、不断改编、多次出版、士女评点、曲家配曲,而声名远扬,历久弥新。江南文化给汤显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剧作也成了江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正> 丁日昌《揭阳新乐府》六章,即以秀才牙、新郎锁、寡妇簪、老农水、估客肠、远方药六个题目写成的一组乐府诗歌,收录于饶宗颐先生编纂的《潮州志·丛谈志·事部》之中。这一组乐府诗歌用十分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社会的黑暗、封建官场的腐败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同情受压迫的下层民众和要求澄清吏治、革除封建积弊的善良愿望,是历代潮汕诗歌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也是研究丁日昌思想和文学成就的可贵资料。而且,这组乐府诗未曾收入五卷本的丁日昌诗歌总  相似文献   

20.
丁日昌在两淮盐运使任上首先对盐务本身进行改革。针对以往的弊病,在运销环节上,他采取了固定引额和成本的方法,不准盐商多请引,也不准盐商少运盐;在生产环节上,他督令修复生产盐的场垣,划定界限、筹备煮盐用的草薪,减轻盐的生产者灶户和盐商的负担,以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其次,他通过拟定在任盐官功过奖惩章程,并定期对官员进行选拔、考核,对管理盐业生产、流通的各级官员的作风进行了整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