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业、就业不足、“隐性失业”与失业——浅议四种提法的异同□宋长青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政府关心、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由于人们对有关失业概念不太清楚,因而也常出现一些不尽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本文只对就业、就业不足、“隐性失业”与失业四种提法作一介绍,希望对规范...  相似文献   

2.
《统计与预测》1997年6期发表吴志军的文章,认为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业与失业人口统计出现了双重的失真性:一方面,由于把失业人口统计范围限制在城镇居民,大大缩小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失业人口规模;另一方面,许多名为“失业”但实为“就业”的人口,被纳入“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从而扩大了“失业人口”的规模。这里,讨论导致统计失真性的就业与失业指标界定问题。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界定的主要缺陷之一,是就业人口的实际统计口径小于就业人口的定义性统计口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缺陷与完善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吴志军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业与失业人口统计出现了双重的失真性:一方面,由于把失业人口统计范围限制在城镇居民,大大缩小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失业人口规模;另一方面,许多名为“失业”但实为“就业”...  相似文献   

4.
<正>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双优先”理念,而且把其定位为“最基本的民生”,更是凸显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要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2023年,  相似文献   

5.
再就业矛盾缓解策略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立华 《统计研究》2000,17(4):24-27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转轨建制改革的深化及“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方针的具体实施,失业下岗职工的队伍在不断扩大。过多的失业下岗人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将是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障碍。为此,社会各界纷纷为再就业寻策出力,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就业的增长。但实践显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仍旧无法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再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不争的事实。 如何解决再就业矛盾?笔者在考察了现行各种措施及劳动力需求状况后认识到,这里仍有个需要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维定势的问题。具体讲就是怎么看待妇女参与就业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客观情况出发,倡导妇女阶段性就业,适当调低低素质妇女的就业参与率,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据悉,受经融危机影响,甘肃省出现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双重任务并重的严峻形势。 据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淑仁介绍,今年甘肃省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一部分企业开始限产,甚至停产,就业岗位流失,在原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加上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安置大学生就业的新问题,全省就业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7.
隐性失业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有失业现象,如果隐性失业人员大量出现,必将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与愿因永嘉县二轻企业原有120家,职17175人。近几年来,处于停工停产或半停工停产的达67家,隐性失业人员急剧增加,1994年底停工待工人员达2950人,占职工总数的44.1%,比“七五”计划最后一年的1990年净增1861人,每年递增283%。随着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事调配权的下放,二轻企业在大王职工稳住失业的同时,大量招收农民工,1990年共招收1144名,占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民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就业总量扩张的同时,衍生了较为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市委、市政府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张立昌多次就此进行调研,确立了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9.
人口控制工作的成就和展望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一、“八五”人口计划圆满完成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21121万人,比“八五”预计的1995年底人口计划控制数122700万人,少1579万人,圆满完成了“...  相似文献   

10.
杨林 《四川省情》2009,(3):60-61
我国当前青年失业现状 近年来,青年失业群体不断扩大,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青年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青年失业的现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以改善青年就业状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青年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青年就业现状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目前余姚市城镇职工就业状况、失业职工生活状况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余姚市城调队通过七个社区在2002年第四季度开展了一次“就业情况问卷调查”。一、城镇职工失业状况及原因了解和掌握失业状况及原因,有利于政策的制订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在了解关于“您是否失过业”,有197人回答曾失过业,占除退休人员外338人的58.3%,其中男性100人,占50.8%、女性97人,占49.2%;回答没失过业的141人,占41.7%,其中男性78人,占55.3%、女性63人,占44.7%。导致城镇职工失业…  相似文献   

12.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2008年5月在全区城乡开展了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调查涉及家庭户。调查结果显示,宁夏劳动力人口呈现五大特征: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开始回升,就业人口就业时间充分,就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比例较低,部分就业人员岗位稳定性较弱,城镇失业人员平均失业时间上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就业问题逐渐从隐蔽转向公开,计划经济下的“充分就业”政策逐渐被”有效就业”政策所取代,在用工制度上,“计划安置”逐渐转化为“企业自主用工”,在企业优化劳动组合、降低人工成本和科技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社会与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云 《统计研究》2003,20(5):15-6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  中共十六大提出 ,要在 2 1世纪的头 2 0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 ,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是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双重转轨时期 ,一大批下岗和失业人员被转移出来 ,再加上数以亿计亟需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 ,总体就业矛盾凸显。据估计[1 ] ,2 0 0 1年我国大概有 2 0 0 0万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 ,约1 5亿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省失业仍保持着较高水平,而且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为什么失业问题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失业人口的基本现状,对我省失业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从人口、结构和周期等方面,对我省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我省就业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日常州市统计局城调队在市区随机抽选了200户居民家庭 ,进行了市民关注热点生活话题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在十二项生活话题中 ,失业与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制度改革列居前三位 ,成为当前市民关注的焦点 ,随后依次是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假冒伪劣商品、生活质量、社区建设、劳动权益保护、财产保值增值。一是就业形势能否好转。失业与就业是当前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2002年就业形势能否好转 ,牢牢地吸引着所有百姓的目光。在本次调查中 ,有41%的家庭将谈论的焦点集中在了“失业与就业”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企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与企业停产、半停产伴生的大批下岗职工.加上源源不断新生劳动力以及外地劳工的涌入,期待就业与岗位短缺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失业已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讳忌的突出问题,由失业引起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大量存在,为此,探讨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与途径显得很有必要,同时也是贯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一、沉重的就业压力据人口普查资料测算,我县“九五”后四年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将达3.9-4.2万人,这还不包括外来人口。而剔除正常退休、流出和合理的再就业以及适度的失业率和下…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地改善我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逐步消除因体制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渐加大,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在经济运行中开始活跃起来,失业和就业的问题也日益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在深化企业改革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和由于大量下岗职...  相似文献   

20.
金红 《青海统计》2005,(7):23-25
今年以来,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我省突出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广辟就业门路,多形式、多渠道安置城乡劳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的同时,努力实现三条保障线政策的衔接,下岗失业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