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谐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洋 《民族论坛》2007,(12):46-47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谐音数量之众多,应用之广泛,是其他语言中难以见到的,可以说不懂得汉语的谐音之妙,就不曾真正懂得汉语。本文从汉语谐音的根基——语音特点分析出发,阐述了汉语谐音的表现,并从文化的深层意蕴挖掘其存在的社会及民族心理基础,旨在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推广、语言文字的运用及语言教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一、古汉语借词 206.bug-sug(《藏、拉、法字典》,第667页),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在拉达克(叶斯开),叫草木樨(Melilotus)。此为汉语buk-suk(mu-su)“苜蓿”的确当而古老的音译转写词,所指为一种原产于伊朗,由张骞从拔汗那(大宛)介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历史的、地理的、各民族关系的角度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敏感的词语,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人文背景、社会历史,也折射着本民族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女性称谓语是称谓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表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通过对女性称谓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民族女性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揭示性别与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方言是因地域之间的隔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一般所谓方言,均指地域方言而言。 我的家住在化隆县甘都镇,同循化的积石镇只隔一条黄河,但我们两处的方言,便在口音上大不相同,甚至有些词语也互有差异,这件事从小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后到了西宁、兰州,更远及于南京、上海、陕西、四川,方言纷陈,各具异采。而在上述各地,又接触些湖、广、闽、浙的文人学士,凡夫俗子,则更感到“南蛮(夬鸟)舌”,“呕哑嘲哳”,有些连听也听不懂了。这才觉得中国之大,风土之异,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对互相之间的交往,造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敏感的词语,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人文背景、社会历史,也折射着本民族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女性称谓语是称谓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表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通过对女性称谓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民族女性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揭示性别与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汉语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汉语知识、语言理论知识、汉文化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每个第二语言汉语教师都要按照这些必备的知识、必备的条件衡量自己,不断地充实、完善、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适应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语汉语借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人民或密切往来,或杂居一处,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入了大量汉语词语,使汉语借词在维吾尔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本文通过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事实,论述了汉语借词进入维吾尔语的历史过程、汉语借词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飞华 《民族论坛》2006,(12):60-61
本文在对近代汉语随历时演变先后出现的语气词稍作描述后,评述了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群体较大,研究的面较广,对语气词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汉语的词汇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词丰富汉语词汇.主要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借用外来词的新趋势以及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华夏-汉族、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解释"华夏"、"中华"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华民族"的近现代涵义,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局限性及"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华人民共同体"和公民化国家的建议.本文认为,"中华人民"是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主权性的共同体,因此,国家应把它作为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具体介绍了在几种中文平台之间移植汉字输入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澳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华人人口主要随澳门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其构成呈现出静态土著起源和动态国内外华人移民相结合的社会特征。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根植于澳门华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基本领域 ,成为整合当地华人社会和维系其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澳门华人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国内其他族群一起创造、保存、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华文教育的多样化构成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虎 《世界民族》2007,(1):50-55
一、华文教育的兴起及其多样化构成伴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出现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以学习民族语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华文教育也得以兴起,并不断发展。华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既是海外华侨、华人客观需求的具体反映,也是他们民族感情的寄托和民族生存的需要。华文学校教育是华文  相似文献   

15.
就海外华人研究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认为要以从世界的眼光来看华人的问题,这样才能拓宽眼界来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