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在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与生物相似的特性,这决定着其在区域经济中会不断经历与生物种群相类似的演化过程。区域集群企业的进化主要受集群企业个体适应度、所处市场环境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三个因素影响。区域企业集群的演化实质是区域经济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藕合而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其发展受利益驱动机制和生态平衡机制的双重制约。在复合机制的支配下,区域企业集群的发展以分时段、动态性、多参数的复合Logistic曲线式增长,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和轨迹。  相似文献   

2.
技术联盟的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根本的目的就是基于自己能力缺陷分散风险和降低研发成本,共享技术收益,企业技术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Logistic生物种群共生进化模型给技术联盟共生体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企业通过分工形式形成各种关系,以激烈的竞争维持着共生模式的稳定性,遵守联盟规则、维护联盟整体利益最优将是联盟企业的最优选择,政府应该尽力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联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组织视角来看,大企业集群是产业网络诸多形态中的一种,是产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从共生理论来看,大企业集群是大、中、小企业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群落.从“产业共生网络”视角切入,大企业集群可分为:松散单寡头型、松散多寡头型、紧密单寡头型和紧密多寡头型,这四种结构之间存在正向和反向一体化的演化路径,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领袖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共生模式以及领袖企业的角色定位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集群、创新型集群三个层次或形态,针对不同演化形态我们分别建立了Logistic模型,并对稳定平衡态下企业共生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了它们共生的条件和原因。另外产业集群演化除了能够产生稳定平衡的、周期的动态行为外,还可能产生混沌的现象,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其演化规律;同时产业集群演化所具备的初值依赖性也促使演化混沌的可能产生;在集群演化混沌状态下,集群的演化发展方向、模式由集群内部企业间共生性和合作稳定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共同决定。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要有条件有选择地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和加强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应本着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选择适应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卫星式中小企业集群共生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集群过程可以降低群体企业内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牢固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关系,共享信息和相关技术成果。但企业集群过程中,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个相对均衡点,超过均衡点以后,部分卫星企业将由于生产交易成本上升,导致不经济而转产甚至退出集群。因此,政府在规划发展企业集群过程中,应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种群动力学中的Logistic模型,构建了两企业、卫星式、平等式和卫星-平等复合式产出共生模型,并求解了不同共生模式下的稳定性条件,发现生态产业链中共生模式与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不同的共生模式中企业之间的关系相互不同,抗风险能力也差异巨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通过构建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和培育核心企业和共生网络冗余度的方式来保证生态产业链中企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三个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由于各自追求最优目标的差异,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类似竞争"的关系。文章利用生态学理论,从共生的角度探究产学研联盟的最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逻辑斯蒂方程的延伸Lotka-Volterra模型的基础上,探析联盟内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三者之间实现平衡达成实质合作的数学条件。结论表明,尽管联盟各主体存在目标差异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依然可以达到利益平衡。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理论研究方向,并为指导联盟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集群企业外迁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群中的企业外迁是与企业向某一区域聚集相逆的企业区位选择现象.相对于非集群企业,集群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共享性资源提供的非对称竞争优势.但是,企业集群在其自身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集群网络失灵、聚集不经济,以及集群企业的战略重定位可能导致集群共享性资源相对吸引力下降.而集群企业外迁则正是基于与此环境基础变迁相匹配的企业战略选择.集群企业外迁可能有利于集群网络的成长,也可能导致集群网络的裂断,引发一定的企业集群风险,关键在于集群内部是否形成了梯队式的企业成长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效益债券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机制和项目管理模式。社会效益债券模式下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稳定性对项目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种群生态学共生理论,建立政府、第三方机构、投资方和社会服务提供方之间共生合作时的效益增长模型。效益增长模型稳定时,各主体获取的效益增长取决于相互影响系数的大小。对于政府来说,应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为投资方创造低风险的投资环境,为社会服务提供方提供便利性措施,同时要尽好管理和监督职责,以保障社会效益债券模式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产业融合共生是新时期红色旅游的必然选择,红色旅游企业共生系统可分为区域内共生子系统和区域外共生子系统,表现为核心共生、主要共生和跨界共生三种形态,核心共生形态是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区别其他企业共生的根本所在。红色旅游企业共生由合作和共识耦合而成,但核心共生形态的形成机理更多地表现为天然性,要求红色旅游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争取与其他共生单元达成共识,促进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企业群落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 ,竞争能促进创新和产业的发展 ,合作则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费用、减少风险等等。尽管合作易伴生机会主义行为 ,但企业群落能得以正常运行 ,是因为企业群落是一个可选择并联耦合系统。企业群落功能的发挥需要企业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是只要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行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 ,就能形成企业群落 ,也并不能简单地说企业数量越多越好 ,关键还在于 ,分布在各专业和层次上的企业数量要呈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相关理论,建立了一套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评价模型,为生态工业园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集群经济中的关系合约与稳定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姆森的治理模型提出了混合状态下关系合约治理具有不稳定性的观点。该文认为,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是混合状态下的退出成本。文章以集群经济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企业的固定与沉淀成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作为退出成本对集群稳定性的影响。如果这两种成本较低,那么,关系合约治理就会呈现不稳定特征。如果退出成本较高,关系合约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进而这种治理也会相对有效。文章以集群作为一种混合状态下的组织形式,论述了退出成本的构成及其对关系合约的治理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共生理念的生成及其强大的跨学科特质与理性哲学内涵做了详细剖析,并借助共生理念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的丰富而坚实的跨学科理论渗透经验,尝试将之引入翻译学层面进行研究,希冀能为翻译研究与翻译行为提供一种价值引导与实践示范,为构建成熟而理性的翻译理念、维护翻译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也希望能以此新的视角来拓展翻译学的探索维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实地考察新疆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础上提出:新疆在园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可选择引入“企业群”的模式.选择引入的企业群应具备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共生关系的能力.这种产业能与当地原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互相促进、双向共赢”的耦合机制.要能够促进当地原有特色产业的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能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产业链延伸.同时,将产生的税收等尽可能地留在当地,进而弥补当地落后的基础设施对企业产品外销等的制约,形成正循环.  相似文献   

16.
企业与企业法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和企业法是形式企业法的上位概念,它们在使用上常被弄得模糊不清。企业有经济学和法律学双重含义,经济学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率,法律学关怀财产的交易安全。企业法有广义的企业法与狭义的企业法,广义的企业法由企业介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来决定,狭义的企业法即商事组织法。作为商法领域的上位概念,企业与企业法是对商事组织法的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7.
论企业集群的优势创造与保持:制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条件下的“位置悖论”促进了企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应用。在本文中,笔者解释了“位置悖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集群悖论”。制度是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基础,集群治理是企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企业集团筹资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集团的筹资模式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筹资的效果.基于对企业集团筹资的特点、影响企业集团筹资模式选择的因素的分析,在现实条件下我国企业集团筹资可选择以外部的间接融资为主、内部融资和直接融资为辅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