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萨特的作品因其对自由的探求,对人性的张扬和对政治的介入而独放异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恶心》这部日记体小说是当代存在主义文学的先声之作,其影响极为深远。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加以解读,并分析了萨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恶心"是一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荒诞的世界和无意义的人生的一种感受,也是人对于这个物化了世界一种挣扎与抗争.萨特以这样一种感觉深刻地表现出西方现代人精神家园丧失后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3.
音乐审美关系与价值关系一样,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协调、融合之中,因此,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协调、融合是构建音乐艺术审美关系的基础。此外,音乐审美客体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而音乐审美客体的内心体验是“不传之道”,是使其产生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章把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诗人经由近似于“现象学悬搁”与“先验还原”的反思道路之后,超越“纯粹意识”的操作性,获取以虚静人性为根柢的审美心胸;当这种纯净的意识统摄其意向对象时,诗人超越“先验构造”的异质性,当下洞见对象的本质,全然成立其审美创造。运用现代的理性认识工具发现《二十四诗品》基于感性的根基,建构了超越的美学体系,相信有助于拓展其在现代语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绘画美、修辞美和节奏韵律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骆宾基的<老女仆>和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在审美信息的储藏、加工和形象化过程中存在着相似性同构关系.在刻画战乱中的主子和奴仆的人物形象方面,骆宾基和叶绍钧一样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画廊献上了他们的精品.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史的角度看,道家学说中对"至人"等的描述已具有后来得到长足发展的神仙的特征,乃是源远流长的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源头之一。在神仙传说基础上,形成今传两部重要仙传著作———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和署名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特别强调仙人长生的特性,特别突出服饵的作用,特别突出仙人治病的特异能力。比起《列仙传》里的粗略描写来,《神仙传》则极力夸张仙人的神秘能力和神通变化,描写了许多学仙成功的人物。从小说史发展角度讲,《列仙传》和《神仙传》的编撰正值古代小说体裁形成的时期。乃是后来源远流长的这一类作品的滥觞,正是在这一方面凸显出其在小说史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丁玲1920年代参与编辑的《中央日报·红与黑》文艺副刊、《红黑》月刊的编辑宗旨、运作策略,探讨了商业背景下二者之间内在承继与嬗变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话剧<桑树坪纪事>的民俗性是戏剧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剧中人物的存在立场及方式.在民俗情境的监控下,个体的生命自由不复存在;具有双重属性的"礼"以及家族制度从不同侧面加强了民俗控制的力度,鲜明映现出生命的悲剧形态.运用民俗学的控制理论分析文本,冀在寻找一条可能的新的路径解读民间文化味道浓重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1.
嵇康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以往学者对其研究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嵇康玄学音乐美学思想与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嵇康美学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音乐审美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大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高校音乐课堂趣味性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审美理念。本文从审美的视角解读趣味性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民主性,建议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宽松、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审美理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音乐美学领域的“自律论”和“他律论”之争,由来已久。一般的观点认为,他律论肯定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而自律论对此持否定态度。其实,自律论和他律论都肯定情感对音乐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起作用,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对音乐中的情感的概念上的认定和情感在音乐中起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前期的福柯对现代性施以猛烈的批判和攻击,后期的福柯则发掘出古希腊人的生存美学。倡导以“关心自己”替代“认识自己”,福柯在其生存关学中挖掉了西方哲学的核心范式,拓开了一条异质性的思想路径:从传统哲学中退出来,返回到一种更为原初的美学中去。  相似文献   

16.
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作品通过具有感知能力的欣赏者的知觉感知成为审美对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够领悟作者意图的创造性的欣赏,使音乐作品进入听众意识之中,重建活动就显得有意义.音乐作品有它的自在性,知觉主体在感受音乐作品时要积极介入,但不能随意.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知觉主体总是带着某种审美标准去评判审美对象,对于不符合自已的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可能会作出与音乐作品原意相左的理解.在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的偏离也时有存在.另外,审美心理定势对音乐欣赏活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相比 ,通俗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 ,社会需求量最大 ,参与人数最多 ,特别是进入2 0世纪 90年代 ,社会超高速地向前推进 ,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 ,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 ,中外已越来越趋于一种大融合状态。通俗不等于庸俗 ,通俗音乐也不同于流行音乐。从音乐行为和音乐观念两方面来看 ,通俗音乐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