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邦丙村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为研究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的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正面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危险.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其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其传统文化的处境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严峻.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地处云南边疆山区的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为例,探讨现代化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花竹帽编织技艺是毛南族古老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花竹帽造型、结构、图纹、色彩折射了方园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和谐”哲理与古代信仰理念,给人以工艺文化的深层启迪。花竹帽还与动人的爱情故事有关,蕴含“劳动光荣,真爱幸福”的内涵。但花竹帽编织技艺面临难以传承的现实状况,本文主要对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3.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但面临保护经费短缺;传承人承接能力、资格认证、教育程度受限;传统木构建筑需求量逐年急剧递减等问题,如何强化经费保障,加大企业宣传及传承人培养力度,强化保护条例意识,构建村落旅游模式,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和华坪县的各个村落之中.他留人的婚姻文化主要经历了从对偶婚到姑舅表优先婚,再到现代专偶婚三个不同阶段.他留人在婚姻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从族际内婚制到族外婚扩大了其通婚范围,族际共同的婚姻生活有助于消除关于他者的消极刻板印象,另外在互相通婚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涵化,也是族际相互认同的基础.这些都有助于消解当地人\"水牛是水牛,黄牛是黄牛\"这样泾渭分明的族群身份认同意识,进而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本文拟从彝族他留人的婚姻文化变迁这一视角入手,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被人们所接受,但是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忽略,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湖湘民间技艺的存在形式、对湖湘民间技艺的传承以及对湖湘民间技艺的保护,以期能够为研究湖湘民间技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建立于社会和人民利益上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一些管理部门和相关组织对其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工作存有一定的缺乏性,相关组织单位的管理模式和人员配备不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活动结构薄弱,以及缺乏专业知识,创新和宣传力度的有待加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京夫子庙秦淮灯会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是南京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活动。它传承着民族文化、联络情感的重要作用,但商业化的渗透和手工技艺的传承等给灯会带来巨大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秦淮灯会的渊源、灯会的独特性以及传承现状并提出了其保护措施。本文以期为秦淮灯会的产业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常州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和途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旨在对常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工作做出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卓有成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采取多种形式,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搞好文化遗产日活动;全面、扎实地推进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认定和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有效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是其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其民族精神核心的真实体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黔东南的传统舞蹈文化面临着被淡化、被遗忘的风险。尽管地区内对传统舞蹈的传承意识增强,但由于基础设施、传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仍存在不小的挑战。为此,提出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传统知识与技艺的创新传承,以及与旅游业的结合等策略,期望为黔东南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宁蒗县彝汉纠纷的解决,有着从个人到家族到民族到国家的多层转化,包括"合意"和"国家强力"两个方向.民族、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纠纷的发生与解决,每一个纠纷都是不同观念和要求的表达,所以,纠纷在本质上也是观念的纷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持续走高,特别近10年来,婚嫁彩礼已经变异为“高额彩礼”。课题组自2018年至2022年,以凉山彝族“高额彩礼”为研究对象,探究“高额彩礼”的性质、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 “高额彩礼”阻碍凉山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凉山急需进行一场彻底的移风易俗洗礼,使彩礼不再“高额”,让彝族青年走出“婚嫁漩涡”,形成崇尚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的社会风气,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3.
藏彝走廊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多民族音乐资源。多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以多样性、包容性、互动性、流动性等特质成为族群音乐文化的内核之一,呈现出族群、跨族群传播的音乐共享现象。极强的音乐传播力促进了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此成为各民族交流互动“美美与共”的文化纽带,作为共创共享的音乐文化,其发展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逻辑。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在藏彝走廊整个音乐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标示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藏、彝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族群心理共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精神调节功能。本文打破民族、地区、乐器、乐曲的藩篱,以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视野和中华民族音乐交流交融的民族视野来研究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这对提升民族音乐的发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永德县布朗族的“贡母”节起源于送归布朗族传统的“拱木”会,是永德布朗族重要的民俗信仰活动。当地布朗族文化精英为了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拓展布朗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地方政府合力推动重构了“贡母节”,由此重塑了地方社群的传统仪式与文化空间,并使之成为维系布朗族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这种“传统的发明”、节日的再造和“非遗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提高布朗族的民族自豪感和社区凝聚力,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而且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永德布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前巍山彝族传统的毕摩信仰正在急速消亡,道教正在山区彝族村寨填补因毕摩信仰消亡而产生的民间信仰真空,彝族民间信仰与道教发生持续合流。与历史上道教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不同,当前主要是在底层民间自发性进行。当前道教在彝族村寨的传播和复兴过程中,表现为全真教的宗教威望下降,正一道的宗教威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对当下环境法治建设中颇为流行的“唯理论建构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 ,认为在目前西部环境法治建设中的“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维度是不可忽视的。在此理路下 ,通过阐释和梳理甘青特有民族的生态文化后得出结论 :甘青特有民族的生态文化是西部生态法治建设中可资借鉴的本土性制度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类似的本土性制度资源 ,将有利于西部开发中环境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