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体现精神追求在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运用中西艺术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八大山人和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在艺术生涯、艺术追求及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力求探寻二者在精神追求及作品中的诸多相似,进一步印证了艺术在至高点上殊途同归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所谓绘画艺术中的匠气,指某一作品缺乏灵气和特点.对匠气的不同评价,彰显了中西绘画艺术不同的追求和发展路线.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绘画艺术对匠气的不同评价,探讨中西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评价体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诗画关系上,莱辛与苏轼的"诗画异质"观与"诗画同律"说取向各异。究其原因,其所处的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西殊异的诗画性质与艺术系统以及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是造成这两种诗画论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同是在探寻诗画艺术规律,因此,二者在观点相异的同时又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西声乐比较研究已经超越了技巧层面,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研究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得以展现:一是中西声乐审美比较;二是中西歌剧及艺术歌曲审美比较;三是中西声乐练声曲比较;四是中西声乐演唱技巧比较与融合。通过比较研究使人们了解西方和我国声乐发展情况,从而可以借鉴西方声乐艺术来丰富我国声乐事业发展,进一步肯定中国民族声乐珍贵的科学价值,得到一些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有益启示,促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西对话是中国生态美学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只有在中西对话中才能找到生态美学发展的创新路径。要进行中西生态美学对话,需要处理中西生态美学对话的动因,中西对话的文化根基,中西对话的主题,中西对话的哲学内涵,中西对话的话语方式以及中西对话的艺术实践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在时代的感召下,作出了个人情感与大众心态沟通、直面现实人生、张扬知识分子主体性品格的价值取向。艺术上较成功地实现了中西诗艺的嫁接,客观性与间接性的戏剧化手法,思想的知觉化,力求智性与感性的溶合,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论有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文章试图通过探讨庄子的“道”与海德格尔“存在”的内涵寻找他们的共通之处,以揭示中西文论交融的美好前景,更重要的是在找出他们共通处的时候,力求更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他们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舒伟教授的专著《中西童话研究》的研究,认为该著作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概括童话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科学地解读了西方童话理论。通过中西童话比较,立足本民族儿童文学,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对增进中国儿童文学和西方儿童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以及建构起中国儿童文学自身的话语与言说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话题,刘文良的学术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是该学术领域颇富创见的一项研究成果。鲜明的创新意识,精巧的辩证之思,突出的文本意识,浓郁的中国情结,是该著鲜明的个性。该论著着力于构建一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诗意之厦”,为中西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实现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外文化传统的差异及接受语境的拘囿,自20世纪20年代引入中国后,纯诗理论必然会发生变异,具体体现为中西诗学追求的差异。但作为一种源于西方而在中国应时而需的美学概念,由于中西诗坛艺术目标的一致性,西方的纯诗理论和中国纯诗写作都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现实指向。纯诗写作受到中国现代诗界的广泛认同,现代诗人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扬弃,让纯诗理论促进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精进和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主席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本文从美术创作和中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角度,着眼于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旨在该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以中西艺术比较的视角,从艺术语言、艺术修养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几个方面,对朱德群的作品意境作了深入...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五四"工具论"戏剧观的反思,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指出了戏剧应当艺术地表现社会人生;强调戏剧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倡导中西戏剧融合以实现戏剧的民族化,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并在"国剧运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实绩,对于今天中国戏剧的发展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炎秋教授的著作《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分为三大板块,贯通西方文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立足中国的学术立场,对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的批评与反思;以深入浅出的论述、明白晓畅的文字进行文本解读;从具体的阅读中砥砺心智,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简要论之,该著跨越中西,沟通古今,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西艺术总体风貌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西艺术美学致思的差异,使它们在表现自己的思维世界时,找到了各自的表现层面,层面的确定对于形成中西艺术的形象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西艺术不同美学层面的选择造成了艺术意识的差异。中国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中国文化深层意识所决定的,西方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样是为西方文化意识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交融地带创立了以艺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体系。他立足于现代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寻求从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建构,精研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致力于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再造中国艺术的青春精神,并悬艺术化的人生观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他积极倡导艺术、人生与美感的一体化与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价值论,以运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力求在意境观照中实现中国现代人生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话语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学家的齐美尔和作为美学家的齐美尔也许无法完全分开,但是—个美学的研究角度却能够发掘齐美尔思想中更多的闪光之处。而这,则恰恰是湘潭大学杨向荣副教授新作《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的鲜明特色。该著力求从美学的角度来给齐美尔画像,在此著中,审美现代性的视域和美学的维度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一位美学大家,同时也是较早地自觉进行比较荚学研究并卓有成就的美学家。他既不是把中西美学拿来做一般性的比较,也不是简单地利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而是通过对中西美学做根本性的比较和分析,使得光靠单向研究所不易发现的某些内在特征显露出来,从而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把握,进而为世界美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宗白华关于中西艺术的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他的比较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尤其值得重视和借鉴。中国人以其独特的空间意识,构成中国艺术及美学的根本特征,并映射着中西哲学以至中西文化间的基本差异。宗白华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①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透过中西艺术空间意识的特征,才能够具体、明晰而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中西艺术和美学以至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特质或深屋意蕴。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苏州的现代著名海派画家陶冷月,在本世纪20年代初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以“新中国画”震惊画坛,和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成为中西融合派先行者,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绘画美学角度,分析陶冷月的艺术创新过程和艺术审美特征,说明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强调新诗的文体特征 ,要求在中西两大诗学传统的汇通中 ,把新诗自身的建设放在民族传统的旧基础上 ,这是 2 0世纪 2 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展开 ,以中西诗学为双重的背景 ;通过对异质因素、内在矛盾的转化调整来构建更高的统一体 ,抵达新的圆满浑融之境 ,则是闻一多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理想 ,也是他营构其新诗理论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