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代齐诗辑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代治《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其中以齐诗的著述为最多,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诗经齐诗》二十八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三十八卷,《齐孙氏传》二十八卷,《齐杂记》十八卷,共计一六○卷。而鲁诗共八十一卷,韩诗共七十八卷,毛诗共五十九卷。从著述的数量上足可反映出西汉齐诗学繁荣。然而,从四家诗的流传来看,除毛诗得以传到现在外,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而以齐诗失传最早。《隋书·经籍志》谓:“齐诗魏代已亡”,是以《隋书》已无齐诗著述。  相似文献   

2.
作者按"诗经"原则,从西周铭文中"读"出诗四首,将不合诗韵的旧释"推陈出新"。"史墙盘"旧释有误处略作纠正,"术语解释"作说明。文章考证"庙"即"灵台",先哲在此测黄道而治平朔历。考证古人祭祀"北子"(月王),非时王之父。证"昭格"(各)为"昭阁",均以出土文物、遗址为凭证据。首创西周铭文学:以科学的西周年代学为前提,再以周文字、语规律讨论铭文内容,考证周史时自觉规范于二大学科部类中进行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神学与美学、宗教与艺术、哲学与诗的关系对妈祖文化进行考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视角.透过这个斑斓的视界,我们不难看到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神学的演讲、宗教的发展理所当然地借助了美学、文学艺术的力量;文学艺术尤其是诗以特有的功能推进了宗教神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或展现。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诗人墨客,众若繁星。自古诗总集《诗经》之后,诗便如滔滔江河,长流不息。古时祭祀、大典、宴宾、外交活动等,都要颂诗,甚至人们交往闲谈之中也常用诗。诗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学诗,无以言”。赋诗言志、以诗喻事的传统,至今兴盛不衰。凡有人群处,都可发现诗。中国无愧为诗的国度。  相似文献   

5.
清人朱鹤铃说:“古之作者篡绪造端,沧澜百变,而其中必有根柢焉……伯玉《感遇》三十八首,伯玉之根柢焉”。这个话是说得不错的。陈子昂的诗共有一百二十余首,《感遇》诗最具有代表性。它实践了陈子昂复古革新的理论,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研究者来说,《感遇》诗既是分析陈子昂思想、艺术的重要资料,又是探讨唐诗由寂寞的荒园变成群芳竞艳的诗苑的必读之篇。因此,自唐迄今,论涉《感遇》诗者,代不乏人,  相似文献   

6.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肇始秦汉,奠基六朝,经历唐宋明清,不断发展演变,爰及近世,尚有作者,真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约略说来,其中有以记小故事为主的,从魏晋南北朝的《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到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今世说》等属之。有以记历史琐闻为主的,从晋人伪托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唐人的《隋唐嘉话》、《尚书故实》等到清代的《池北偶谈》、《坚瓠集》等属之。有以考据、辨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旧衙拆迁,掘地得古碑一方。濯泥拂尘,光洁可鉴。上镌铭文数十言,历历如新。题为《办公室铭》,年月不考。铭曰: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公事私办,私事公办;不是不办,就看谁办;不是难办,就看怎办。 此铭,耳听一片绕口令,眼观满纸云烟罩,文简意深,机关玄妙。释义如下: 食国家俸禄,掌政府职权,公  相似文献   

8.
历代咏农诗简论廖柏昂所谓咏农诗,就是以农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我国的咏农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蜡辞》就是我们先民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举行冬祭时祈视之辞,或云神农时代的作品,或云尧时的作品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农业的歌谣。到...  相似文献   

9.
《老子铭》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迄今为止保存于世的有关老子史实的最古老的碑文之一———边韶《老子铭》,进行了认真地考释,得出了若干结论,为我们研究真实的老子及其思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货币有"虚实"之说。按照传统的"货币虚实论",货币可分为实物货币、硬通货实钱、硬通货虚钱、纸质货币四个层次。硬通货实钱,即以金、银、铜、铁、锡等金属为材料铸造的货币。它在通货四个层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历代货币流通实行以铜币为主的复本位制。铜币在我国流通时间最久,长达三千余年。这与我国小农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不发达的国情有直接关系。金属货币价值比,大致为10000:1000:10:1。就是说,十个铁钱等于一个铜钱,一贯钱(即一千钱)等于一两白银(即十钱重),十贯钱等于一两黄金。这一比例与我国用作货币铸造材料的几种金属的产量有直接关系,货币价值与金属产量之比很恰当。货币的价值落实在换取多少实物上,在我国古代,则主要落实在换取的谷米和布帛的数量上。历代金属货币和实物的正常价比大概为一两白银,相当一贯钱,或一匹布帛,或一石粮。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为弟子子馀力所习盖亦已虽然以言夫其大实与天地并生启事理之牗户进斯人于涵泳优游之途故圣门列之四科举德行言语政事胥赖是以通其意志其体之大也如此其用之弘也又如彼孔子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言非辞不为功也文之始萌芽于羲画子游传礼。子夏传诗四科之选又明明以经属之交学之徒舍经卽不得言文断矣时代有盛革与衰兴革文体与为变迁系夫天者既徵诸人系夫人者自徵诸天交相为感交相为用而统系辨出焉处今日文连百六  相似文献   

12.
历代装潢工人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无装潢之事,至东汉造纸发明,记言记事,改简策为书卷,但当时所用多为茧纸,质坚韧,其相联续处以缝线缀合,亦无须装治。大抵装潢之业,始于六朝,集法书名画装为卷轴,以代壁书壁画及屏风之设。考《南史·虞(侖禾)传》载(侖禾)论书表,称“范晔装治,卷帙少胜。”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云:“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  相似文献   

13.
湖北历代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依据正史、《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及湖北历代省、府、州、县志书,对湖北的历代书院作一番爬梳.所阅资料有矛盾者,用地方志;方志中有抵牾者,以省志为准.所用资料,均相互比照,细以考索,务求精当.如有不确者,欢迎批评.湖北最早的书院创建于北宋.今天所知北宋书院共有三所:一是宋初创建于荆门的东山书院,是当时知荆门军事的孙镛创建.这个书院还只是私人读书之处.另两所是建于嘉鱼的义学书院和建于咸宁的相山书院.义学书院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由嘉鱼人李宗仪和李宗儒两兄弟修建,免费供乡人子弟就读.相山书院是咸宁冯京  相似文献   

14.
<正> 孟子和他的政治思想曾对后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被推尊为“亚圣”,与孔子一起成为后世人们崇拜的偶像。但是历代对孟子的贬斥也是史不绝书。早在秦代,奉行法家学说,厉行君主专制独裁的秦始皇就对其学派进行过严厉的打击,“秦去经术,焚诗书,孟子徒党尽矣。”(赵岐《孟子题辞》) 汉代王充作《论衡》,有《刺孟》篇,对孟子尽其挖苦奚落之能事。言其“论不实事考验,信浮谣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相似文献   

15.
黎千驹 《殷都学刊》2007,(2):128-133
宋元明时期,关于假借的研究主要有一字数用说、有义之假借和无义之假借说、本无其字说。清代学者对假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引申与通假说,假借之原、例、用说,造字之借说,假借与通假有别说等。现代学者关于假借的界说主要有引申说、狭义假借说(本无其字的假借)、广义假借说(包括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等。  相似文献   

16.
<正> 古代祀典,最隆大者,莫过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诸种祀仪中,最典型、最庄重者又莫过封禅。本文拟对封禅的缘起、演变及封禅仪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封禅的缘起及其演变 何谓封禅?《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班固  相似文献   

17.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大约距今四、五千年,这里就有原始人类生活着,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活动。在兰州四墩坪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从遗址中发掘的各种器物来看,兰州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到了两干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兰州城,历代古称为金城、五泉、兰泉、皋兰等名。  相似文献   

18.
兰州历代作家,根据我积累的很不完全的资料:晋有郭冲,南朝宋有玄畅,宝志,北朝魏有宗钦、赵柔,以上晋南、北朝五人,著书九部。明有黄谏,段坚、彭泽、邹应龙、赵英、周信等二十四人,著书四十八部。清有郝壁,王光晟、薛大烈、萧光汉、秦维嶽、卢政、吴可读、张国常、金文同、刘尔忻、刘一明等八十八人,著书  相似文献   

19.
一、安徽籍状元知多少?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令废除,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设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  相似文献   

20.
历代兴亡之际忠节必盛故曰疾风知劲草宣统四载之乱何其酷也匹夫一呼而诸侯麋奔九州四裔不闻呵叱之声当是之时有人焉以身殉道皭然自洁如屈子之怀沙申徒之蹈河求仁烈於夷齐就义出於从容可不谓之奇士兴起乎百世之闻者乎吾县何廪生死於惠州而攸人胡君国瑞自沈於弥勒县署东井乃知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