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中认为对于农民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城镇化建设以来是一个矛盾叠加期。在这一时期内,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易彰显于外,为此,建立并完善新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具有巨大实践价值。文中立足于新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特征和类型,针对我国农村实际探寻了新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构的微观路径。  相似文献   

2.
2013《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在给政治环境带来重要的变革。本文在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现状以及政府应对情况的基础上,探索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使政治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变对行政组织的变革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海红 《现代妇女》2013,(11):44-44,42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今社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预警处置机制等都相继推出,各种方案也充分运用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其作用也难以充分地发挥。该论文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通过云南孟连事件和贵州瓮安事件这两个典型案例来加以说明。这对于各级政府、基层领导、公务人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及社会稳定带来了考验。在限定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预防、引导和反思这三方面探讨应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路径,为处理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其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作形势,加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增强对新媒体、群体性事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地、妥善地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处置工作,在工作体制机制、舆情分析研判、网络文化建设等相关研究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齐莹 《职业》2015,(5):77
高职院校有效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高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与应急体系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质上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冲突论流派"认为,社会冲突主要源于社会中财富、权利、地位等不平等和社会异质性的增加;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利益和结构的调整引发了许多问题: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沟通、宣泄渠道不畅及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都可能导致社会问题激化,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刘志明 《职业时空》2009,5(12):25-2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使得高校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状态不仅构成了对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威胁,而且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所涉高校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因此,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是当前高校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和重要的战略课题。通过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种类、特征、诱因的分析,提出高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控和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群体性事件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爆发阶段和平复阶段等深入分析网络舆情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联系,可以看到,网络舆情贯穿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始终,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燃作用。为了有效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发布体系,完善法规,联合媒体加强网民道德教育,共同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利益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利益机制尚未健全.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正是现行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物。文章试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解决方案,以期更好的处理好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科研水平,也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有效应对高职院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地悲剧”是描述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一种理论模型,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公共池塘资源的供给不良之中。2010年发生于我国的多次校园杀童事件作为小规模攻击性事件的典型代表,其中存在两种公地悲剧发生的机制。由于小规模攻击性突发事件具有不同于群体性危机事件、自然灾害性危机事件的特点,在其防御与控制机制上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建设的不断发展,部分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有的还导致了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发生。2005年,四川省遂宁市率先探索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随后其经验在全国推广。自2006年开始,江苏、上海等地陆续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验"和"试点"。2007年,我国颁布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该项法律确认了对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具有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方法和思路,进而促进高校平稳、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裔艳 《城市观察》2013,25(3):132-137
在广泛搜集香港高空投毒事件"掷镪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深入分析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安全机制,提出可供我国建构城市公共安全机制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由于"群体极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密切相关,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极化",这种现象亟待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遏制民粹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民粹化是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体现出来的民粹化因素对我国依法实施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群体性事件与民粹主义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阶层基础、简单逻辑、非程序主义、非理性狂暴和组织性不足。这些相似性正是中国群体性事件中民粹因素涌动的逻辑基础和学理根基。群体性事件中民粹因素的主要表现是要求正义立马兑现、要求诉求直达天听、极端仇视精英、攻击体制象征物、自恃道德高尚、非理性的打砸抢烧等六个方面。青少年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主体,应警惕群体性事件中关于青少年民粹化的三种发展趋势,分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民粹化、青年知识分子的民粹化和青年叙事话语的民粹化。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1日起《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公安机关执法公开化的不断发展,公安机关与媒体如何协同作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危害公共安全案件中代表民众行使知情权与监督权,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借助新闻媒体实现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相互需求,辩证统一.文中试探讨公安机关与媒体的辩证关系并尝试提出协作机制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9.
程许 《公关世界》2023,(5):61-63
当前,随着互联网科技崛起,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一些事件很容易形成网络舆论,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则有可能生成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产生破坏力量。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中面临着预警研判工作不到位、处置方式不恰当等问题。为了解决困境,本文分析产生网络舆情危机问题的现象与原因,提出地方政府需健全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引导舆情能力等建议,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1,(5):5-14,43
从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群体性冲突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期特点,利益补偿机制与表达机制的制度性缺陷以及相对剥夺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焦虑构成群体性冲突的外部和内部形成机制及动因。针对快速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群体性社会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现阶段群体性冲突调节的“社会安全阀”机制,即为防止意外社会事件发生而建立的某种可以确保社会安全的装置或有意实施的安全体系。从建构“安全阀”体系角度看,这一新型冲突调节机制可以从社会沟通机制(调压阀)、社会自治机制(缓冲阀)、社会预警机制(监测阀)及社会整合机制(平衡阀)几个环节加以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