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缓解了农村经济、社会等矛盾,降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险,这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恭 《科学发展》2010,(4):110-112
2009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全球经济整体向好。如何看待世界和中国经济复苏,复苏中是否会出现再次探底,与此相关的政策是否会调整,以及调整的方向与力度将如何等,是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重大和热点问题。《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分析2009~2010》一书认为,在经济复苏中,加大战略调整力度,不仅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凸显世界经济发展主题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3.
丛晓男  刘治彦 《城市》2014,(11):30-33
正一、引言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性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低效投入、资本驱动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属于典型的外延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的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调整产业结构赫然在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加  相似文献   

4.
本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和贸易逆差背后的因素在于美国。这主要是与19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和2001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的货币应对政策失误有关。其根源在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国为了解决国内的问题,在宏观的货币政策当中只考虑本国的利益,结果就产生了对全世界的影响。目前国际上主流理论界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控制赤字规模,以提高私营部门投资的信心,这种做法很可能既不能帮助经济走出危机,也不能控制赤字快速积累,必须实行全球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复苏计划。现在主流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有相当大的问题,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还有很多矛盾和冲突出现。我们只有独立研究,进行理论创新,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才会让我们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5.
2013年的国际经济复苏依旧缓慢,美国经济复苏尚无起色及“财政悬崖”处于僵持状态,欧洲经历了比预期更深更漫长的衰退,日本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革,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2014年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改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持续.其中美国经济调整渐现成效。欧盟经济也走出债务危机引发的衰退,日本经济正逐步走出通缩.但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6.
对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必须同时抓短期对策和长期治理,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基本原因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外,目标管理缺失、弱化所导致的不作为,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GDP中心主义的政绩考核方式有其问题,但不能完全不要GDP目标,而应形成更多维的考核;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基本面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5~8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在7%以上;面对发展方式转变和制度体制转型的难题,需要兼顾发展的逻辑与治理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0):57-60
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全球供需结构失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长分化、发达经济体内部债务沉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导致了各类经济社会矛盾,而且制约着各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经济复苏的进程.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全球经济增长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由此产生的近期和长期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应高度关注,及早绸缪。经济奇迹的背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之久,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大量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奇迹与先前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经济奇迹的共同点都在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即有着相对劳动生产率而言的过剩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2013年,国内外经济都处于重要关口和转折点。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金融危机后二次探底的底部,区域增长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从国内看,经过3年的连续下滑,经济开始筑底企稳,但深层次矛盾进一步积累。展望2014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将平稳复苏,但不确定性和风险依然十分突出,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就业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常态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就业形势与矛盾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矛盾依然存在,但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劳动需求影响加深,劳动者素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矛盾突出,低技能劳动者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冲击,劳动力市场进入矛盾多发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约1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1.2%,目前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元。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面临资源环境、人口要素、结构转型、均衡发展等多种挑战,增长放缓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13  相似文献   

11.
金德环 《科学发展》2010,(10):62-77
服务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发展呈现出金融手段信息化、金融发展自由化等特征,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监管的核心要解决好两大关系,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我国传统金融监管与当前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借鉴国外服务经济先行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构建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和先行试点。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要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因此,应加快全面贯彻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新分工、国际新标准设置和国际新规则制定,推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释放更多、更好的改革开放红利,打造中国外贸发展的升级版,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国际经贸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张仁开 《科学发展》2013,(8):33-40,59
发展知识服务业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抓手。知识资源丰富、商业服务发达、区位交通便捷、人居环境和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知识服务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应紧紧抓住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好机遇,以科技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为重点,发展知识服务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与制度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兴洲 《科学发展》2010,(10):13-32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一些与服务经济发展特征一致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势头,为我国服务经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服务经济形成还有一定差距。影响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和问题是:服务领域多元化市场主体发育和企业制度建设滞后;要素和服务市场发展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作用不强;监管体制和方式亟待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法治环境亟待完善;服务标准体系缺失或落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方式亟待改革创新等。  相似文献   

15.
王东 《科学发展》2012,(4):10-17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许多需要探索的命题摆在了中国和世界面前。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未来中国的国家和国际定位,绸缪未来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未来中国进一步发展对世界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减少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误判,避免带来更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这其中包括四个相关命题: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什么?一个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和全球治理中又将如何定位?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6.
樊纲 《科学发展》2011,(3):50-54
通过分析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尤其是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预期影响,结合国内经济形势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认为中国经济并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和全面过热的趋势,因此政策力度并不需要全面紧缩,但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整手段,如货币数量政策、对称资本管制、人民币渐进升值、防止投资过热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希腊退出和西班牙银行违约的风险可能造成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德、法债权国深知欧元区存在的重要性和失去的可怕性;美国经济复苏来自于自身利益至上的考量,并不见得会给中国带来机会。为此,各国政府一定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的力度,同时,要根据各国经济内在的比较优势,努力创造外部良好的开放环境,打造市场活力,确保世界投资与贸易健康成长,从而让实体经济的繁荣去吸收各国政府救市以来所创造出的大量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