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浙江景宁,散居着一个古老纯朴的民族一一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人。闽赣交界的武夷山,闽东的太娃山、白云山,浙江的敕木山,广东的凤凰山都是畲族世居之地。畲族先民们依山筑寮为家,以拓荒为主,经营农林牧且长于狩猎,用游耕的刀刃披荆斩棘征服穷山恶  相似文献   

2.
安欣 《民族论坛》2011,(4):32-33
初听“四大民瑶”一说时,我很感兴趣。既为“民瑶”,它便是一首歌。勾蓝瑶,是流落在江永西面的一支民瑶,用瑶族这个动人的音符写成古韵悠悠的“勾蓝瑶”。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畲族     
我是畲族,我热爱、理解自己的民族,也为本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畲族是他称,即汉称。自称“山哈”,指兰、雷、钟姓联合在一起的人。现在,全国有畲族人口45万左右,居住在闽、浙、赣、粤、皖的部分山区,其中福建最多,1985年统计是36万。我们畲族是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古代,为反抗历代封建统治,曾多次掀起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被诬为“匪、盗”、“蛮、僚”作乱,许多壮烈事迹都被正史忽略而未加收载,以致于湮没无闻。近代以来,畲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不断展开反帝反封建的英勇  相似文献   

4.
开心一叶     
理解不同老板生气地问:“马尔坦,你迟到了整整3个小时,为什么?”“请原谅,先生,我遇到了倒霉事!”马尔坦说。“什么事?”“我从房间的窗台上摔到地上了。”“你住几楼?”“3楼。”  相似文献   

5.
在罗斯居住的一套三居室房子里,门背后贴着一幅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外地一个李先生寄来的;一组三人沙发和老式衣柜,还是刚到汉源时一个热心人送的。墙上挂着一幅汉源县委县政府赠送的“越国界万里来中国,搞扶贫功德盖天下”和皇木镇党委政府赠送的“越时空之限,伸援助之手”的大红锦旗。房间里最奢侈的家俱便是今年汉源县委县政府赠送的一台29英寸彩色电视机。罗斯说:“这就是我的家”  相似文献   

6.
情铺连心路     
浙江省遂昌县大拓公社后垄大队,是汉畲两族杂居的地方。贯穿这个大队的三队和五队之间有一条机耕路,当地群众管它叫“连心路”。原来,从大拓到后垄只有一条五华里长的羊肠小道。解放前,畲民们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老财的苛捐杂税、欺压盘剥,就顺着这条小路,到交通极不方便的偏僻山垄里搭寮落居,苦度日子。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迫切地要  相似文献   

7.
35岁的畲族农民蓝友富早上6点不到就赶着自家的耕牛出了家门,昨夜的一宿大雨还没完全停住,山间云雾缭绕,大片的梯田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对于城里人来说,这是个与往常没有什么区别的日子,但对于农民,尤其是以“山哈”住在深山里的人,自称的畲族人来说,今天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与农民息息相关的“芒种”,也是他们播种希望,期待丰收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8.
蓝水梅很忙,忙得难觅踪影。为采访她,笔者找到扫口村,家人说去白马寮养殖场,找到养殖场,又说去水梅禽业经营部。打电话到经营部,却说在扫口村改厕、改路,经一番周折,还是在白马寮山湾“逮”住了她。她,中等身材,国字脸,四十四五岁,目光中透露出坚毅、刚强,又显得质朴、厚道。蓝水梅出生在外舍乡降石村。197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因为穷,读不起书而辍学。20岁时嫁到扫口村,因为只生两个女儿,而遭非议。为争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口气,她到城里打过工,摆过摊,又与丈夫一起收过毛竹、木头,品尝过十年闯荡江湖的酸甜苦辣,也成了村中小有名气的精明人。  相似文献   

9.
亨廷顿的文明观和“文明范式”述评马建民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该文声称:“在我的假设中,新世界冲突的根源主要的将不是意识形态上或经济上的,人类...  相似文献   

10.
今年47岁的莫金凤,出生在沾河畔的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一个普通的鄂伦春猎民家里。她4岁那年病魔夺去了母亲年仅38岁的生命。她懂事后,父亲告诉她,鄂伦春族在1953年下山定居前,一直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住的是“撮罗子”,穿的是兽皮,吃的是兽肉,到处漂泊。由于缺医少药,普遍流行一种肺结核传染病,这种病不仅夺去了母亲年  相似文献   

11.
张木 《中国民族》2013,(10):96-99
转眼间,离开民大附中已经三年多。一想起北方的那片热土,那些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些属于我的青春的记忆,我的心就被掳了去。“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中的人才摇篮———湖北民院风雨十年路文/吴玉鹏座落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的湖北民族学院是全国最年轻的民族院校之一,从正式成立至今走过了十个年头。短短的十年,“民院人”在一凹凸不平的山堡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大学。特别是近5年,湖北民院以...  相似文献   

13.
卞思梅 《民族学刊》2018,9(2):45-51, 110-113
20世纪上半叶葛维汉对中国西南及羌民宗教研究的论述,体现了葛维汉从传教士转变为人类学家后其宗教研究的学术理念。同时,葛维汉对羌民宗教的研究是他对西南甚至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里的一部分,羌民宗教与中国宗教之间是类似“中国宗教之树”一样的互为根叶,互相影响的关系;应该注意葛维汉羌民宗教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马纳”“神”“鬼”,这些概念体现了葛维汉在当时东方主义话语下的“西南视野”宗教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14.
说起《民族团结》,与我还真的十分有缘。每与人提起她,总有一种熟识感和亲切感溢于言表。她的强烈的向心力,有时甚至让我自以为是其中一员,归属意识竟那么的浓烈。这大概是另一种“熟人效应”吧。我是1985年走出校门的一个青年民族工作者。初识《民族团结》,却是在1982年。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刊物,其中之一便是《民族团结》。老师说,由于她的政策性、资料性、知识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民族工作者的“日用必需品”,也是做民族工作的向导。于是我便欣然自费订阅了《民  相似文献   

15.
最富于人民性的民間口头創作是文学艺术財富中的一宗瓖宝。我們党从来就十分重視各民族民間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因此在短短的几年中已有不少被長期埋沒的民間文学遺产被发掘出来,拭去了尘埃,发出了燦爛夺目的光彩,有的已进入了世界文学之林。敌人通过种种途徑来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他們也沒有放过民間文学这一个方面,竭力把自己装扮成为关心民間文学的“專家”和“学者”,用他們的反动观点来篡改民間文学,散播毒素。穆汉买提翟宜地搜集整理的“維吾尔民間諺語和謎語”一書(維吾尔文),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民族论坛》2007,(1):4-4
你们的宝贵意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民族论坛》编辑部看了2006年第11期中《客家,千年流徙的文化圣火》的文字和图片后,感觉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文章中有一处提到“作为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这种说法让我感觉很陌生,我想问一下,八大民系是指  相似文献   

17.
扎根湘西     
我15岁参军,因为家里穷,急于盼解放、求翻身,1949年7月常德市一解放,我就报名参加了四I-L军。当时大队长、教导员看到我年纪小,常叫我‘小嘎广’,还问我为什么要参军?我回答很干脆:“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们听厂哈哈大笑。在常德集川D个久,就动员我们上湘收这时父时不犹豫厂,他们说湘西十匪多,国K“先都呆个住。我却无所渭,不是说要解改全中国吗!我们出发的时候天计两路,一路是每人发一支枪跟解放军步行;另一路是女同志和小同志随首长坐军车,我自然是在后一路。果真湘西土匪多,车厂开到官庄一带,土匪就在…  相似文献   

18.
结婚1953年在我15岁的时候,逊河一带的鄂伦春人正式下山定居。到1953年6月为止,新鄂乡一共盖了6O多栋房子。人口少的两家合住一栋,人口多的一家住一栋。我们莫氏家族开始分家单过,两个当过土匪的堂哥(莫东生、莫金生)也都从山上回来了。房子的窗户都镶着玻璃,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人搬进去就能住。但很多鄂伦春人习惯住仙仁柱,不愿搬到房子里住,一是怕房子倒塌砸着人,二是房子里忽冷忽热,容易生病。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当日寸的鄂伦春人眼界不宽,根本不了解房子的构造,“容易倒塌”的想法只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1926年的初夏,我离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坐船经上海回到北京,向党中央北方局汇报了情况以后,就住下来休息。过了几天,赵世炎同志忽然来找我,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了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十几位蒙族同志要去学习,让我去送他们。他最后对我说:“你若是想留在那里学习,也可以。”我一听说到毛泽东同志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去学习,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所以脱离黄埔军校,就是想搞群众运动。关于毛泽东同志,我早就听说过,以前在广州时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里,但却始终没有机会见过面,这次要到他主办的讲习所里去学习,哪能不愿  相似文献   

20.
我就像一个流浪汉在古城弄巷东游西荡,一不小心陷进了沙湾边一个有槽门的旧式宅院,故事就这样开头了。 这分明是大门上那副对联给勾引的。且读: 依然是两袖清风一肩明月 仿佛如竹梅潇洒云水襟怀 我心中暗惊,眼前立时勾勒出这样的轮廓:一位身影飘逸而清癯的隐士行吟泽畔…… 便惴惴然入室。一老者正围炉苦吟,见不速之客,道声坐,依然如醉如迷地嚼字。我即作壁上观,但见满壁皆诗皆对皆字皆画,想大门联定非他人代笔,方知有眼不识泰山,惭愧惭愧。于是打拱,唱诺,对峙而坐,寒喧。及至互拍桌子,走!去永丰桥“大使餐馆”喝二两!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