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文学要想建立合理的学科意识和文学史观,就必须时时反思自身对现实的遮蔽性,即思考的先验性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性,前者包括意识形态的先验影响与理论先验对文学独特的遮蔽,后者衍生出一种文学观念惟我独尊的片面思维等.同时,在学科意识建构的操作层面上,还需处理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先验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其与文学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立场、经典化的具体标准等问题,由此学科研究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刘可可 《齐鲁学刊》2005,(5):104-106
寻报文学并没有完成其所希望的为民族文化寻根的历史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寻根的作家们在思维方武和叙事范式上还局限于文革时期的话语霸权和思维惯性。参照叙事学理论对寻根文学话语霸权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新时期文学中的文革思维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观由文学和历史两种观念构成 ,在撰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文学史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来观照和把握文学史现象 ,以文学的观念来贯穿史的观念。这特殊素质主要包括 :强烈的主体精神 ,文学现象完全是属人的存在 ,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 ;文学史研究就是在体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和研究主体相关联的文学事实的认识的 ;收敛与发散两种思维模式兼具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 ,文学史家的主体思维都是不健全的 ;树立文学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个性标识。  相似文献   

4.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在方法论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非逻辑化、非历史化、非差异化等。就生态批评的文学观而言,生态批评认为,文学可以引导人们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进而能够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仍属于比较典型的外部研究模式,很容易单纯地将文学文本仅仅看作是承载生态观念、生态思想的文献或工具,对文学本体则不太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振龙 《人文杂志》2005,(4):113-117
建安是我国批评史上文人文学品评第一个繁荣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文学观念由情感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变:其一,文评成为表现文人文学观念的主要载体;其二,建安时期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皆是文人文评活动的结晶;其三,促使了文人文学观念在思维方式上趋于理性化;其四,提高了文人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6.
造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之一,其性质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明观念的形成;而特定的文明观念又反过来影响着造物思想的理论模式,进而影响着造物实践。现代文明观对造物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二元论思维模式导致的内在矛盾,也使得造物理论与实践面临价值观冲突、生态危机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周易》是中国传统文明观念的重要源头,《周易》文明观虽然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也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它对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观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周易》对“文明”的理解与现代文明观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它对“文”“明”与造物之间关系的论述,揭示了造物现象更丰富也更统一的价值和意义;它提出的“天人合一”思维方法和“天下文明”价值目标,对当前造物研究融合现代设计理论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解决造物理论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构建更完善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文学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它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以西方美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或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改造,或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寻找理论依据。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也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认同、终结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现代文学观念是伴随着印刷媒介的大范围应用而兴起的,印刷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文学的传播,而且影响着文学的题材、构思和读者的阅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地消解着原有的文学观念,预示着印刷媒介统治下的文学观念的终结。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存在形态正在形成,文学格局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变化,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点,着眼于文学"怎么样",西方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理论则更注重文学"是什么",它先天地伴随着本体论同语言论的纠葛.由存在论而来的本体论,随着"存在"(to be)被翻译为"是",演变为追问某物是"什么"的本质论.语言的本体意义在于宇宙整体能为大道之言或无言之言,文学语言的本体意义在于能够超越在场,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未说出的东西.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有三大根源和三大缺陷,目前我们所接受的反本质主义,远没有转向主客相融的思维方式重要.文学独立性和归属性问题的大轮回,只是文学教育理论基点回归的前提,关键还在于反思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弊病,把文学当作文学而不是生产知识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工具论”的反动,“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出现无疑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出现具有“矫枉过正”的性质,因而在学理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这种由一种片面导向另一种片面的现象反映了思维方式上的“知性”局限,因而需要进行深入地反思。其反思的路径可以从“自律论”、“二元论”、“特征论”等观点入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域外中国道教神话、道教传记、道教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揭示了域外学者调整宗教、文学观念后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学术进展和理论反思有助于中国学术界推进相关研究,探寻“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追根溯源与中西比较,廓清当今在对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标签和思维定式。排除现有的"学术补白""理学解会"和"鉴赏式批评"的解读方式,文章为今人看待为数众多的理学家文学作品在应有的态度和角度提供有意义的反思。文章重点讨论两个问题:理学家是否轻视文学?中国传统的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文学阅读方式对宋代理学家的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形成了怎样的误读?文章还以对朱熹诗歌作品的解读为例,主张去除由复杂的历史过程和观念演变所制造的标签,直接进入到诗歌文本,区分开学术研究和寻找"言外之意"的个人化诗歌鉴赏,来看作为诗哲的朱熹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怎样试图调和理学意识形态与个体在应接外物时经验性情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文学理论学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文学本质研究面临着多方"围剿"的当前文学理论界,如果要对它继续加以推进,必须直面争议,并通过全面有效的反思厘清问题本身的意义与逻辑.同时,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进行学理上的辨析,澄清文化研究的喧嚣话语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进行虚假"挑战"的干扰.而正视人类思维的认识特质,以"解释学还原"的立场对"文学"概念进行梳理,在对具体的历史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时,坚持"大胆地追问,审慎地判断",则是文学本质研究的可能途径.如何就这一问题确立具有当下意义的学术前提、研究态度与方法,是现今理论界开展文学本质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文学本质研究"突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孙正聿 《河北学刊》2008,28(2):32-37
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从而揭示其深层的理论困难,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尚未完成的重大理论任务。本文透过哲学教科书的叙述体系,对其内在的研究范式作了较系统的检讨与反思。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哲学教科书在哲学观、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等方面均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应有的高度;而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正是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联和对立的观念,文本要走向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后结构主义则重新强调文学实践和价值,但是他们把传统的价值观恰好颠覆过来,从作品走向文本,此时的文本不是具体的书写产物,而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意指实践方式,在新的空间分配语义,拒绝任何固定的话语秩序。中国的文论界对西方六七十年代的理论话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梳理文本概念是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哲学观念变革的实质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通过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所建构的,规范人们怎样理解、说明和变革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形态的思维方式。 任何一种哲学模式所代表的理论思维方式,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哲学范式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传统哲学在致思取向上表现出一种以追求观念的确定性为目标或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哲学从批判全部旧哲学出发,确立了一种实践反思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19.
法学观念是法学的科学观和思维规则,是法学思维的基本信念、准则、原则或指导思想,包括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科学伦理观和科学价值观。 法学观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功能性。法学观念同法学方法一样,规制和引导着法学思维活动。如果说法学方法是法学思维的基层规则,那么法学观念则是法学思维的深层规则,即从研究者的内心信念、深层意识对法学思维进行规制。法学观念不仅制约着科研课题、思维角度及其研究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观和艺术观的建立,局限于中西方既定文学观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把文学“对象化”、“过程化”和“生活化”的倾向,从而不能面对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无论怎样变化都存在着“文学性程度低”、“教化和快感遮蔽文学启示”的问题。这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问题,提不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也不能生产出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