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主将 ,鲁迅始终没有走出家庭伦理的怪圈 ,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伦理实践还是文本叙事上 ,鲁迅一直“背着因袭的重担” ,陷入了与启蒙身份相悖的尴尬境地。重新定位家庭伦理格局中的鲁迅 ,是为了走出“鲁迅时代” 相似文献
2.
李永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3):310-315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缺憾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自慰.生命的缺憾与自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在文本叙事中以悖论式展开,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论题结合文化批评、传记批评和叙事分析、心理分析,立体式的展现了鲁迅的家庭伦理体验和文本叙事的同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实践其文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鲁迅的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与方法、译作读者分类、翻译评价等方面,始终贯穿了"窃得洋火照人间"、为大众读者服务的翻译价值取向。其翻译价值观、"他者"文化价值观、译者责任观蕴含了颇为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普遍伦理应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思考伦理问题的有效背景。家庭伦理因此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 ,也许这种理解就是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在此道路上 ,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其存在、厘定其范式以及应和其召唤。从而 ,获得家庭伦理规范与人的存在的相互圆融与相互宽宥。 相似文献
5.
孙尧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7-86
鲁迅“五四”前后诸多论述围绕家庭问题展开。根据生物进化原理,他提出“幼者本位”,要求父母建立义务、利他乃至牺牲自我的道德。这种思路既呼应了“五四”时代浪潮,又展现出特殊的精神气质。以往研究多关注鲁迅与周作人、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相通之处,忽略了其有关家庭伦理改革表述中的主体性意识,导致难以对“爱”“牺牲”等关键概念的内在原理之异同展开更加深入的辨析。尽管都呼吁对幼者的“爱”,但他们对“牺牲”均提出相应的保留意见,从而缺乏鲁迅论述中的张力。鲁迅的思路包含更多切身复杂体会,并由此进一步彰显了“五四”家庭改革的可能与限度。鲁迅的坚持既与其对自身的历史定位有关,也使得他对进化的表述同时渗透着悲哀之感,而1920年代多次被背叛的经历更导致鲁迅对进化的信仰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6.
冉光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25-2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个体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以及依赖时间之长短会因进入文明社会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维持中国传统家庭和西方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和秩序就有所差异。但家庭伦理的基本构成却都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家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缔结婚姻的目的、意义;以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伍茂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61-66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人心秩序的普遍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9.
伍茂国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64-68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普遍人心秩序的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伍茂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05-109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著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普遍人心秩序的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欠然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抱慰。生命的欠然与抱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鲁迅对生命欠然的抱慰,在文本叙事中是悖论式地展开的,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 相似文献
12.
胡莉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10-15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翻译伦理探讨译者对翻译职责及其翻译标准的厘定。鲁迅硬译问题近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如翻译策略、文化因素、意识形态等。文章将从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来探讨鲁迅翻译中的硬译。 相似文献
13.
孝慈精神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常柱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65-168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富含“孝慈”精神,重视父慈子孝。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经历了痛苦的历史转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更是从政治上、制度上、经济上推动了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家庭伦理,而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因素的强调也同样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形成碰撞与冲突。在今天的家庭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的“孝慈”精神应当成为有益的思想资源,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德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61-69
鲁迅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明确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鲁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一是全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对其主导精神线索专制主义的原则;二是对外国文化放手实行"拿来主义",分别采取占有、使用、存放、毁灭等政策;三是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构成了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雏形;四是提出应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们必须实行与工农大众革命实践结合。鲁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活动有三个特点:自觉的主体意识、彻底的求实精神、毫无顾忌的原则性。 相似文献
15.
吴翔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62-66
鲁迅小说对代际伦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在展现"长者本位"观对"人之子"残忍的戕害和压榨的同时,还揭露了国民对宗法精神的眷恋与维护。"逆子"的出场导致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父"意识的开启。鲁迅立足于"以幼为本"的观念,既肯定幼者的自然天性,同时对其身上的根性进行了启蒙审视,体现了一种现代品质的、崭新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家庭伦理 ,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源头 ,对中国社会的伦理、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威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1-4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乃是封建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三纲",而三纲落实在家庭伦理中又具体体现为其中的"二纲",即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尽管其自身存在着诸多弊端,近代以来亦备受挞伐,但我们仍要将"二纲"置于其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中予以考察和评价,而不能完全忽视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与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李桂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2)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生成都有其源和原两个方面的成因."源"即渊源、资源,指历史地形成的传统伦理文化,也包括外来的西方伦理文化影响.原即本原、根基,指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状况及其变革.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也同样遵循这一"原源之辨"的基本规律."原"要求人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源",即正确理解传统,分析传统,扬弃传统,使现代家庭伦理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引起家庭道德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表现为:家庭道德内容的变化,传统家庭道德在扬弃中发展,现代家庭道德处于建构之中;家庭道德指向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从传统社会的差序等级关系向现代社会平等友爱、独立自主关系的转变;家庭道德精神也在从家庭本位向个人与家庭双重价值取向转变;家庭道德作用范围发生了变化,更广泛的表现在对个体自身道德约束上,影响范围比重缩小;受内外因素影响,家庭道德的教化功能在个体道德成长中地位比重在减弱,但家庭道德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石作用却依然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