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为提升译作的翻译效果,"忠实"原文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一味强调"忠实",就无法真正显示出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受制于译者的文化修养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应该明确的是: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在制约因素既定的前提下,选择"忠实"与"灵活"的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只有结合实际翻译目的,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翻译出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论译者逻辑介入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忠实”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已成为译界共识 ,然而如何才能忠实 ,却有不同的看法。有观点否认译者逻辑介入的客观性 ,而本文以“翻译两次交际论”论证译者逻辑介入整个翻译过程 ,是“忠实”翻译的必要条件。因此 ,翻译教学的内容就不仅仅包括翻译技巧 ,它还应包括语用学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才能为译者逻辑规约与校正整个翻译过程提供条件 ,才能培养出真正“忠实”的译者。  相似文献   

3.
对翻译应忠实于谁这一问题,以往的研究总是试图从译者主体外部为翻译寻找参照对象。文章在充分考虑译者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新的翻译忠实对象,即译者本人。文章分析了对译者的忠实在翻译目的、译者理解和译者表达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最后就这一新的忠实对象与以往研究中的忠实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比分析《边城》两英译本,以期找出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得出戴乃迭译本倾向于异化,金堤和白英译本倾向于归化。两译本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实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的损失与补偿--兼评张谷若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它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然而,对原文忠实是有限度的,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翻译过程必然伴随着诸多方面的损失,比如原文中的幽默、方言、谐音、典故、时态转换、修辞等等方面,都不可能在译文中完全传达。译者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手段,用以补偿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损失。从文章所给例句可以看出,张谷若善于使用多种补偿措施,使译文在更大程度上贴近原文。  相似文献   

6.
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论基本思想引入到翻译领域,对译者与翻译的其他主体要素进行博弈分析,揭示出翻译活动的本质规律.结果表明:译者在在翻译活动中的博弈有利于翻译水平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译者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文化活动,应尽最大可能使译文“忠实”于原作,作为科技英语之一的医学翻译也应遵循这一规则。但从现实情况看,译者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作。本文仅就多数译者在从事普通医学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互相作用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现代博弈理论已广泛影响到各个学科领域。从博弈论角度,结合翻译理论,对翻译进行分析发现,翻译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是一种原文、作者、译文、译者、读者诸方的非零和、动静结合的多人博弈。作为中心主体,译者只有深入理解作者与原文,充分利用译文资源,实施多种策略,切实考虑读者受众的情况,才能使翻译成功。  相似文献   

9.
翻译表面上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是一种文化再现。因此 ,译者必须忠实地把原语文化再现给译语读者。由此可见 ,忠实是一条公认的客观的翻译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把一种文字转换为另一种文字,翻译之难就在于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和处理文化因素。只有考虑和处理好文化因素、透彻理解其概念意义和语用意义,翻译才能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2.
卞之琳是活跃在我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建国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是我国重要的莎学学者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在中国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对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对卞之琳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倡的"以诗译诗","信、似、译","亦步...  相似文献   

13.
翻译要求真实地再现原语的信息,但是意义和形式的绝对对应是不可能的,只能得到相对忠实.此现象的存在有其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差别,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心理的差异;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上译者的理解、表达方式和再创造.主、客观因素同时起作用,影响了翻译的绝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生态学和翻译伦理学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这使得两种理论在对译者定位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两种理论论述的都是职业译者,都认为译者受翻译环境的制约,都认为译者处于翻译活动的中心,译文是译者权衡选择的产物。不同之处体现在两种理论从不同视角论述职业译者,此外,在译者受翻译环境制约的程度、译者与翻译"诸者"的关系以及译文的产出方式上两种理论也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基于语言表层形式集“转换生成”与“逆转换生成”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两种语言表层形式之间的静态、机械对应。专业翻译具有普通翻译的一般特征,包含“分析”、“转移”和“重组”三个过程,还具有其独特要求:译者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与双语专业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担任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角色,才能保证准确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6.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社会学的视角诠释翻译现象,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社会活动。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翻译所涉及的心理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它既包含有意识的,也牵涉无意识隐性的。就有意识方面而言,译者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出版商、原作者、译文读者)的影响和内部因素(如翻译注意力)的制约;但从潜意识上看,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则显得较模糊。本文从文学翻译角度探讨了译者潜意识因素对于译文忠实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进而探讨了译者在译文表达上某些偏差成因。  相似文献   

18.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此择译合适的文本、实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最佳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