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点,也有明显差异,相同点一方面表现为均有“尚中”的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所尚之中均非一成不变之“死中”,而是因时而化的“时中”;差异表现为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各不相同———一为中和,另一为中正。分析比较其中庸思想不但对于理解两人的思想,而且对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虽然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有关中庸中道的思想。虽然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无论对理解理论本身,还是研究中西文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作为东西方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他们三人的思想虽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中成长,所以他们的中庸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通过对其中庸思想的影响意义作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两种"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两种"中庸"伦理思想的指向或目的、两种"中庸"伦理思想通向各自目的的基本途径3个方面进行了中西伦理思想比较.  相似文献   

5.
"中庸"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它进行贬损、排斥。实际上,"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交际处事、为政治国等方面不但深刻、实用,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人的主题是永恒的,"中庸"作为方法论在当代社会当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爱人”思想,本质上是讲“亲亲”,但也包含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友谊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不仅包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包含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包括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孔子的“友谊”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既可发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同之处,也可发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对其以后的东西方伦理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梳理和比较,并结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阐释,对"什么是幸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关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对人格的影响。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他们的艺术—人格理论的内涵、目的指向、塑养方式等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探寻中西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的艺术观、美学观(美育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0.
中庸思想是中西思想史中所共有的珍贵遗产,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生活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古文明国度里的伟大历史人物,对中庸思想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二者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在探析二者中庸思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政治原则等方面对两人中庸思想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从德性与中庸之道、德性中的善与美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出发,深入地探究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并指出,正是亚里斯多德确定了一种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的活生生的中庸之道,才使德性的善完成了向至善的过渡,达到了中庸之美。尽管亚里斯多德的中庸之美存在着漏洞、混乱和空白,然而,他开创性的工作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充满德性理论的美学家或者说他是一个当时最懂美学意义的道德家。  相似文献   

12.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如和而不同、持守中正、去偏用中、随时以处中等内容。继承和发展上述思想,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大团结、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地区的和谐相处、抵制分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尚中”观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 ,影响和渗透至传统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尚中”引导的中和协调、优化选择思想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充分体现了“尚中”的观念 ,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然环境 (天地 )、农作物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调和平衡 ,即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具体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则注重农业生态关系的利用、选择及优化 ,即以人的生产实践实现各种生态因子 (非生物环境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 )的优化组合。“尚中”观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态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三案”辩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愚民”政策、“中庸”之道的贬义性几乎成为历史定案。通过考证,阐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与“小人”等同之义,“愚民”政策也非孔子的本义,“中庸”不是指“不求上进”和“无社会责任感”,从而还孔子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15.
儿童教育与儿童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密不可分,儿童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的生活质量,这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对儿童真正的尊重、信任与关爱.对此,我们应该关注儿童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关注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学习方式;关注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生活的快乐体验;关注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浓厚的孔孟情结.建国前他对孔孟之道极度推崇,建国后则随着专制集权的加强,个人独裁意识急剧膨胀,一度想动摇孔孟的精神领袖地位,终以失败收场,不得不做出适当的退让.这在朱元璋几十年政治生涯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却促使他在治国理民的策略上反复权衡,一手抓经济开发,一手抓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相似文献   

17.
无论思想还是行为,孔子都坚持“过犹不及”的中庸原则,他既反对“不仁”,也反对“过仁”。然而在其后的儒学发展中,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原因,孔子仁义标准进入一个不断被拔高的过程。过度拔高仁义使其失去了可实践性,只能成为可以仰视却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拔高,一方面使儒家思想因无法取信于人而逐步式微,另一方面在社...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起自于全球化的世界图景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从主体层面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政府价值观、民众价值观;从结构说,它包括公平观、效率观、自由观、生态观和公共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包括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和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应该是话语权力的公平分配及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