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2.
憨佗 《领导文萃》2014,(14):41-42
正关羽失荆州,蜀汉集团失去了中部北伐的支点;诸葛亮六出祁山,成效甚微,可见荆州之重要。西周以来,就有秦楚相争。东汉末年,刘表据荆州时,孙坚打黄祖,曹操犯荆州,荆州已是虎狼之地。刘表,当时的荆州牧。他是汉室宗亲,史书上说,刘表身高八尺有余,相貌堂堂,不仅饱学经史,且长于政治。他只身隐名上任时,天下大乱,荆州已被当地各路豪强瓜分。他远接袁绍,近连张  相似文献   

3.
柏池 《领导文萃》2006,(7):92-94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地,可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典 《决策》2012,(6):84-85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安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就是诸葛亮高卧的隆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引人注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联孙权、据有荆州、攻占益州、夺取汉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为三国鼎立的战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够建号立国,偏安于一方。纵观诸葛亮的卓越建树,我们不难发现,在其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对于人才的管理成为他取得政治成就、军事功绩的—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同时,由于他本身具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色,又严重地削弱了其管理绩效,影响了蜀国的存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赵玉平 《领导文萃》2012,(17):103-105
刘备和庞统商量取西川的事情,诸葛亮没有参加,他采取回避的态度。刘备把诸葛亮请来,问他对取西川怎么说,他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别人说的是进取的事情,孔明先生说的是看家的事情。刘备说:"正好,我带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你带人看家吧。"孔明欣然应允。孔明主动要求看家,不光是从军事出发的战略眼光,更是从人事出发的人才策略。这就叫做分槽喂马。  相似文献   

7.
大诗人杜甫作诗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这首诗中,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尔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其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8.
权力欲望,难以抗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  相似文献   

9.
魏延,蜀将也。位在五虎上将黄忠之后,应该说是一员大将。诸葛亮临死前说他“脑后有反骨”,定下计谋除之。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蜀,马岱按诸葛亮的计谋在阵前将他杀死。学生时代读《三国演义》至此,深感诸葛亮料事如神。参加工作后再读“三国”。已生出一些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正>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素以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忠君报国、鞠躬尽瘁,公正无私、品德高尚而著称,又因智谋超群被人们誉为"智圣"。世传他未出茅庐,即定三分天下;及之出世,初烧博望坡,再烧新野城,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危若累卵,诸葛亮则独身过江,说孙权、激周瑜、舌战群儒,终成孙刘联盟。他晓天文、知地理、懂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借"东风、烧赤壁、大破曹军;妙取荆州后,气公瑾、夺西川、占汉中,终成三国鼎足之势。蜀国遭挫后,面对强敌五十万大军,他足不出户,兵不血刃,退却五路兵马;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向来被看作“智慧的化身”。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他的决策和管理,比“智慧”居于更高的层次。什么是“决策”?大体说来,就是为达到最佳目标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行为。刘备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其“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诸葛亮所选择的方案,不仅与刘备不同,而且出于常理之外:“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种“不劝玄德取孙、曹之地,而劝玄德取二刘之地,将欲扶汉而反自翦其宗室”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于敌、友、我三方客观形势的全面…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7,(11):89-90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众所周知的故事。马谡狂妄轻敌,立下守街亭的军令状;诸葛亮小心谨慎,反复交代,布兵选将。然而,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指导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占山为寨,失却要道,使蜀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街亭最后终于失守,他本人也受……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  相似文献   

15.
张程 《领导文萃》2012,(10):37-39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那年初冬,刘备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他的事业出现转机。那个年轻人叫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只有26岁、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华出众?  相似文献   

16.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绝大多数古代杰出人物,都启用过“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自己极信任的人才。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的诸葛亮在用人上就极讲究这点,如对费袢的启用。费棉本是官卑职小,但诸葛亮在多次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他的才干,于是大胆重用他,并放手让他处理事务。  相似文献   

17.
刘彩燕 《领导文萃》2010,(7):104-108
<正>诸葛亮,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诸葛亮,一个倾倒万众的人物。他的故事,古今中外,妇孺皆知。他玄妙莫测、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本领,尤为世人所乐道,以致在人们的心中诸葛亮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成为智慧的象征了。  相似文献   

18.
河之洲     
明白自己的职守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作风进行批评,并不是后人才有的事。早在诸葛亮在世时,他的部下杨就对他当面提出过批评。《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载:有一次,诸葛亮正在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跑进他的办公室劝说:"为治  相似文献   

19.
孙健敏 《经理人》2007,(6):64-6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然而,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却因为没有吸取诸葛亮的经验而承受本来可以避免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被誉为朝阳产业的荆州广电传媒,从2001年步入成长期以来,其业绩每天刷新,在荆州文化产业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