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数字经济指数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应,并从要素错配角度探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且这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上。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改善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通过缓解劳动力错配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尚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率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果具有显著且正向的空间外溢性,并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大数据的不断应用,广泛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方向。将大数据与预算绩效管理深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创新预算绩效评价方式,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优化预算数据质量管理水平,构建功能性预算绩效数据集平台,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智能化发展,提升预算联网监督数字化程度,是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利用脱钩模型测度区域经济碳脱钩水平,并通过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碳脱钩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经济碳脱钩水平不断上升,东北地区存在较大碳脱钩阻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和北部地区逐级递减;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碳脱钩,能源结构优化是数据经济促进经济碳脱钩的重要机制。未来国家应更加重视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考虑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人才、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的特点,应适当引导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向西部、东北地区流动,发挥数字技术的后发优势,防止数字技术在区域上的脱节;鉴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碳脱钩,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和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对外披露其低碳治理现状及减排义务的履行情况,对于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均有重要意义。以2015年中国500强在深沪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为样本,收集了2013年至2015年的相关资料,分别从碳信息、碳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当期财务绩效会对下一会计年度碳信息披露质量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市场及其利益相关者也会对企业所披露的碳信息产生一定的反馈,进而提升其下一会计年度的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而对于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7.
数字经济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我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两个系统的综合因子得分。据此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绩效耦合协调度,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和创新绩效发展态势良好,数字经济与创新绩效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全国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偏低,大部分省份还处于初级或中级协调阶段。(2)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延伸的空间分布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才储备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数字经济与创新绩效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调控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为此,根据研究结论对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刻影响着中国城市创新的进程。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考察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的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城市创新,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发挥产业升级效应和创业激励效应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城市创新效应在中东部城市、南方城市、一般城市、非特大及超大城市、再生型资源城市中显著。(4)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城市创新增长,既促进城市创新数量增长,也促进城市创新质量增长;在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增长的过程中存在创新追赶效应,城市创新水平越低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增长的赋能作用越大。上述结论对中国城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从经济绩效的角度,以大城市为研究尺度,运用自组织理论序参量原理选取序参量指标,构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绩效有序度模型和耦合度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济南市和青岛市为实例进行耦合度评价。空间结构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必将引起经济绩效的增减,稳定的空间结构导致稳定的经济绩效,不平衡的空间结构必然导致非均衡的经济绩效,这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空间制度因素是决定城市经济绩效的基础,它决定了空间经济绩效各个侧面的城市基础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数字企业生长的背景因素,中国数字经济具有的母国优势成为数字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构建包含母国数字经济的新OLI区位分析框架,运用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实证检验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数字企业OFDI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数字企业OFDI数量;数字经济既能够增强数字企业支付更大市场兼容性成本的能力,也能够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二者共同推动OFDI数量增长。较数字制造企业而言,数字服务企业由于产品生产的定制化属性和知识成本的“接近性”特点,引致数字经济对其OFDI数量具有推动效应;无论持市场寻求动机还是技术寻求动机的数字企业,其OFDI均受到母国数字经济的推动效应;数字经济的边际规律和数字产业的“新”特征,引致低生产率数字企业OFDI相较于高生产率数字企业更加显著地受到数字经济的正向影响。因此,提升中国数字企业国际竞争力,扩大“走出去”步伐,需要统筹母国数字经济优势和市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2011—2020年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条件下依然成立;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非农就业为门槛变量的递增型非线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驱动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尚不明显;驱动路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三个子体系现代化的驱动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3.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对数字经济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假设;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超越对数模型假定的SFA法分别测算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2010—2020年经验数据,在克服模型内生性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异质性。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数字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最后,文章结合实证结果给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研究将为评估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且可通过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两条路径来促进碳减排。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地的碳排放强度带来负向溢出效应,而对邻地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强的地区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数字经济发展弱的地区。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中国建设下,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呈现出“东部高,西北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地区非均衡性显著;在空间集聚上,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HH集聚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LL集聚特征;在空间错位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正向空间错位现象,广东省空间错位指数均值绝对值最高,呈现负向高错位特点;湖北省均值绝对值最低,空间错位演变较为复杂;在空间溢出效应上,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2020年283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2 145个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检验城市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缓解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异质分析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非国有性质的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CFPS2014、201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同模型度量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效应,系统考察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推动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从影响机制看,宏观层面表现为提升农村流通效率与优化产业结构,微观层面表现为提高农民就业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双提升效应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同时,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影响有所不同,其促进作用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8.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指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推进实体经济业务逻辑重构、组织形态变革、价值模式创新的过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形成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双循环”发展框架,沿着“新型实体企业—数字生态—新型实体经济”的演化路径,在微观层面培育新型实体企业,在中观层面形成和完善数字生态,在宏观层面推动新型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并经历“技术渗透—协同发展—深度融合—融活创新”四个阶段。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应夯实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持研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加大力度支持数字平台及其生态创新发展,探索建立融合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滕磊  冷玥 《调研世界》2022,(11):22-31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生活富裕、生活便利、绿色健康、生活文明、和谐共享五个维度测度了区域美好生活水平,利用2014—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美好生活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美好生活水平。其中,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是其提升美好生活水平的重要机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美好生活水平的提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美好生活水平,但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并不显著。此外,随着美好生活水平的提升,数字经济提升美好生活水平的作用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发展影响区域创新绩效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对理论预期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地级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这种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人才交流、研发溢出和交易成本下降等途径和机制实现。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这说明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边际贡献递减规律。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增强了互联网发展的创新绩效提升效应。这一研究明确了互联网发展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作用,深化了对互联网发展与创新绩效内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国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