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派文学兼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性。海派文化继承了吴越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具有很鲜明的开放性与现代性,海派文学则生动如实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特有的内涵;海派文本中充满了浓郁的市井传统,但其日常生活和生存空间里却透露出现代商业社会的种种痕迹;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中吸收了灵感和营养,但在艺术表现领域更多地开始了现代性的探索,完成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3.
江南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方国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对应了三个维度,即历史维度、地理纬度与城市维度,其中,城市文化是近代江南文化的典型形态。在江南区域城市文化实现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蜕变中,现代传媒的革命性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现代传媒的出现,从整体上改变了城市文化的内在结构,推动了江南区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体表现在文化主体、生活内容、文化精神等方面。从城市生活内容到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文化之发展俯仰依违于传统趣味与现代意识之间,顺着言情文化与时议文化两条主要线索前进,此两重文化主题的发展演进,形象地诠释了江南城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涵重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诗学家族当中,唯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处于对立的两极:唯美主义力倡文学艺术自律,强调文学艺术的批判性、革命性功能,高标文学艺术活动与科学认知行为的分野,反对文学艺术从属于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从其主流来讲则立足于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活动纳入于整体性的社会规划,强调文学艺术的认知性与功利性。两相对比,前者属于典型的审美现代性诗学,而后者则基本可划归到社会现代性文化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两个诗学流派却又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以及相同的文化属性:这就是立足于现实、现世的一元意识以及鲜明的世俗化性质。而这也正是唯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尽管两相抵触但又两相关联、共同归属于现代性诗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湘西苗族在国家力量的导引下,开始了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其现代性文化的建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理性、科学对民间信仰的冲击;权利意识的强烈伸张;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文化开放性的日益明显。湘西苗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百年历程表明,现代性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统一体,是传统与现代因素在一个文化体中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吸收、共同形塑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7.
"后喻文化"是对信息化社会人类代际传播机制与文化传播特征的一种描述,它构成技术经济在文化传递中造成新的重要影响的传播语境.本文立足这一新的语境的成因以及针对传媒转型,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的能动性对策,即提出了强化传播内容的现代性、整合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延伸传媒产业的互动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四项大众传媒的攻略.  相似文献   

8.
以"世俗化、去宗教化"为总体特征的、正在生成中的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划定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建构的限度及可能性空间。在现代性进程这样一个类似于"科学范式"、"知识型"的文化语境当中,先验领域的销蚀问题、人类主体性地位的确立问题、文学艺术自律问题、现世人生的拯救问题、科学与科学性问题等构成了西方现代性诗学建构的主要话题。深入探讨这些现代性诗学问题,有利于发掘西方现代性诗学生成的动力之源,进而可以为进一步建构现代性诗学提供参照、镜鉴。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分是汉语学术界近来渐占上风的一种观点,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误读,其根源在于未能领受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不同本质,因而或者把文学艺术意义上的现代性等同于作为历史逻辑/世道的现代性,或者对后现代性中尚未充分展开的全新生存逻辑和世界结构视而不见。真正的后现代不是现代的一部分,而是彻底超越了以主体—客体二分法为基本逻辑的现代性的全新时代,从现代到后现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转折。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已经在中国文化中凸现出来,并使当代文化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同时文化的传媒化趋向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媒介应树立独特的文化品格,建立主导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