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析古典诗词中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的语言贵简洁精炼、准确鲜明。因此,古今中外声名斐然的诗人,无不特别注意字句的敲声炼响,日锻月炼,力图使语言的“百炼钢化为统指柔”。可谓真正能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语”(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但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运用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故意使诗中一些字巧妙地反复重叠,让人读后,不但不觉其累赘、罗嗦,反而感到语言更流利,声韵更铿锵,意境更幽美,情感更强烈。究其原  相似文献   

2.
“推敲”一词的来历很有趣:传说以苦吟著称的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几引《刘公嘉话》)。因为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六九八——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清代卢世■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紫房馀论》)更有人推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4.
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的新兴诗体,正是唐代诗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种诗体推向了艺术高峰,显示出巨大的艺术功能。而李白,还有王昌龄,在这种新诗体的建设中,发挥了拓荒者、开创者的作用。 王闿运云:“七言绝句,和乐皆五句,盖仿于《淋池》、《招商》。其平仄相间,唯作四句,则始于汤惠休《秋思引》。自是以后,盛于唐代,有美必臻,别为一体。而工之至难,一字未安,全章皆顿。”(《湘绮楼说诗》)王士祯云:“七言绝句,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检《全唐诗》,王、李以前七、八十年间,所载七绝不到一百三十首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里的“析字”格在诗歌中常有运用。《红楼梦》第五回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是“凰”(凤)字的拆析,隐指王熙凤。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盖‘二令’,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高潮。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遗产的基础上,对诗歌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像杜甫是发下大誓愿“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除那个“推敲”的典故外,还苦吟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自咏自叹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另外还有皮日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以及李贺“沤心沥血”的故事等等等等。总之,唐代诗歌由于经历了历史上长期的诗化过程,再加上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8.
读杜探疑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永泰、大历年间(765—766)客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县)达九月多时间.本文拟就诗人“棲泊云安县”的住地及后来“船下夔州郭宿”之夜的有关疑问,谈谈自已的看法.在《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一诗中,杜甫第一次提及自己一家客居云安的住地——水阁(诗中亦称“江阁”).由于水阁现已荡然无存,故后人多据明代嘉靖《云阳县志·古迹》所载而云水阁在“县江南飞凤山东岑”.再加上为纪念杜甫所修建的“杜鹃亭”现又存于江南飞凤江麓,张桓侯庙之东侧,这就更增添了“杜甫所居水阁在大  相似文献   

9.
一、考源《周易》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系辞》下)古义“市”即今集市贸易之义。因“行市”而得名的“市语”最早见于唐代,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唐代《秦京杂记》谓:“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鏁子语、纽语、练语、三摺语,通名市语。”唐代诗人元稹《估客乐》:“亦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这是最早提到“市语”的诗文。对于市语的解释,《辞源》谓“市中所用的行话、隐语。如说斤为吉恩,说两为力盎之类,其法与反切略同”(新版第二册,页969)。说“市语”即“行话、隐语”,几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军中的生活,这一点,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于“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欲”理解为“正想”、“刚要”等;把“催”理解为“催促”、“催战”等。我以为对“欲”、“催”两字的解释均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欲”的解释,在这诗中我同意“开怀畅饮”而不赞同“想喝”、“正想”、“刚要”等。“欲”字在这里应取其本义——贪。(《说文解字》:欲,贪也。)在此,“欲饮”即为“贪杯” “畅饮”等。至于“催”,译为“催促”“催战”,笔者不敢苟同。《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11.
从“三言二拍”在入话、正话中利用唐代小说素材方面的情况考察 ,可得到一系列相关结论 :“三言二拍”三分之一的卷目取材于唐代小说 ;具体素材出自唐代小说原作及宋、元、明时期的野史笔记、话本、戏曲等各类著作 ,冯梦龙的《智囊》、《情史》等书是重要的取材中介 ;《拍案惊奇》的创作特点与“三言”一脉相承 ;《二刻》则以取材近世为主 ,较多体现了自主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诗所题之鹳鹊楼,在山西蒲州(现在永济县旧蒲州镇)。按县志:这座鹳鹊楼系“周宇文护造”。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记载:“河中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河中”即河中府,唐代曾改蒲州为河中府。《大清一统志》中说:“山西蒲州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又引旧志:  相似文献   

13.
名词性“底”字短语产生于唐代 ,晚唐五代运用逐渐增多 ,其内部构成初具规模。南宋时 ,“底”字短语大量运用 ,其内部构成类型已基本完备。从宋代开始 ,助词“底”出现了“的”的形式 ,到元代基本完成了对“底”蹬取代。《元曲选》“的”字短语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 ,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比 ,亦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4.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15.
胡震亨是明代精通唐代诗学且卓有成就的一位著名批评家。胡震亨批评唐代乐府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唐音癸签》一书中。胡震亨对唐代乐府诗的批评,方法以“专论类批评”为主。在批评对象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新乐府进行了重新定义;二是对唐代雅乐及诗乐关系进行了系统观照;三是对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乐府涛进行了具体品评。认为李白是唐代“乐府第一手”,杜甫则以新乐府见长,并以“尽道胡须赤,又有赤须胡”对二人的乐府诗成就进行了喻比。  相似文献   

16.
高适是盛唐重要诗人之一,不仅和王之奂(涣)、王昌龄、畅当等“忘形尔汝”,与李白、杜甫、李邕诸人亦有酬唱之作.天宝三载高适曾与李白、杜甫游梁宋,遍览名胜古迹,“登台赋诗,人莫测也”.这样一位诗人,一千多年来,既无年谱,其诗亦无笺注和编年,这也许与新、旧唐书高适传对诗人的历史考核不精是分不开的.《新唐书》本传简略而无史实;《旧唐书》本传虽提供了一些可资研究诗人生平的史料,但又以讹传讹地记述了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传说,如以“求丐取给”,“年过五十始留意篇(一作诗)什”等.这些传说在  相似文献   

1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两句诗,它形容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煞费苦心.但对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苦吟”诗人贾岛(如 1997年9月13日《钱江晚报》上《工夫为文》一文,就指明贾岛是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诗圣杜甫.《佩文韵府》又说是唐代的卢延逊.该书“一’字下有“一个字”条,引《扪虱新话》云:“昔人于小诗皆旬锻月炼,至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者.”《佩文韵府》编者在引文后加按语曰:“此二句唐卢延逊《苦吟》诗.”  相似文献   

18.
(一)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以下简称《四帖》)墨迹是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而且流传有绪的古代法书,现存辽宁博物馆。书体作今草(大草),字势连绵,惜无名款。其书写者,初误为谢灵运;至明代,董其昌认定为唐代的张旭。而当代徐邦达、启功和熊秉明诸位先生加以考证和分析,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是,他们也并未指出谁是《四帖》真实的书写者。与作品的归属问题相关联,对此件草书的艺术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评价。例如,近代书家沈尹默先生认为它“是一种好物”,在观赏时能产生一种正如唐代大诗人赞美张旭草书  相似文献   

19.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唐诗》卷七白七十二录此诗,题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温如,“无世次爵里可考”。一九八○年九月,程千帆先生撰写《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说唐氏此诗是他“在读唐诗时偶然注意到的”,指出“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并认为诗中“一夜湘君白发多”之语是对唐代宗教宣传的“幻想及妄言的一种挑战”,有着“在客观上的思想价值”(此文收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先生论文专集《古诗考索》中,又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集》)。程  相似文献   

20.
杜荀鹤简论     
晚唐诗人杜荀鹤,才秀人微,其为诗,无论内容与形式,均直切为民,在晚唐璀灿的诗人群中别立门户,不失为唐代诗林的一位“雄杰”。一、诗人的生平经历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县)人,身世寒微,曾自云:“食无三亩地,衣绝一株桑。”其为长兄,几个弟弟皆在故乡务农奉亲,唯有他,企盼仕进,并想以此改换处境,光耀门庭。正是“求名日辛苦,日望日荣亲。”然而,时不我与,潦倒大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