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活动变人形》是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是王蒙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倪藻的视角对中国历史展开回望。在回望中摒除理论概念,客观而立体地呈现历史中的现实,通过个人话语体系的构筑、变化描写,考察、探索历史、文化的变迁,凸显了被启蒙者的存在,改变了“五四”时期被启蒙者被转述的历史,进而反思、审视启蒙。小说在回望、审视历史过程中发现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承载体,具有超强的恒定性,这种发现为我们考察思想文化变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3.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的文化语境中 ,启蒙者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全面否定已经成为主导话语倾向 ,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定在现实的话语环境中不再容许人们对传统文化抱有任何幻想。对于提倡新文化的先驱者来说 ,存在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取舍的矛盾 ,而是批判的彻底性和如何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问题。然而 ,启蒙者作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虽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坚决批判者 ,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选择之间 ,却存在文化角色的边际性矛盾  相似文献   

5.
《小河》时期的周作人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战士,处处流露着他的“少年精神”,但《小河》蕴藏着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隐隐的忧郁,体现着启蒙者的困惑,也昭示了思想启蒙者必然面临的“两难”境地。《小河》之后不久,经过痛苦的思考,周作人开始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开辟了自己的园地。  相似文献   

6.
魏剑美的杂文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面相。戏谑者的姿态是他反抗当下社会的文化逻辑和运作程序的独特方式,也透露出在这个讲道理时代里言说的艰难与无奈。他的戏谑总是要回归一个启蒙者的立场,在对人的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呼唤上,魏剑美实现了与西方启蒙主义和现代知识分子之间的精神沟通。这样的启蒙者,同时也是一位孤独者,宏大叙事的消解使他不可能再大声疾呼自己的主张和理想,而只能在“思想的独舞”或“心灵独语”中表达对世间的爱。  相似文献   

7.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 :圣人由巫演化而来 ;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 ,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 ,也就是说 ,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 ;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和“圣人” ,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8.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四川民族地区的观念更新应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由自然经济观念向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变、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前一个转变的核心是树立“交换观念”,后一个转变的核心是树立“竞争观念”。更新观念的途径是:以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典型引路,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文化已成为56个亚文化层构成的稳定结构,这一稳态结构的最终成型,是和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聚合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亚文化层的土家族文化也经历了由“清江巴人文化”、“巴国巴人文化”、“前土司时期的领主文化”、“土司文化”到清“改土归流”至1949年的“土家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悟”是禅宗美学体认与把握美的本体(道)的根本方法。“悟”就是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这种转变就会获得一种能够“见”其本质的全新观点,也就能够由凡俗而入禅境,见证到自己的内在生命。“开悟”的过程,也是人见出美的本质的过程。“开悟”与否,又是禅者由非诗性生存向诗性生存转变的关捩点。禅宗开悟与审美感悟有着内在的相似性。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都需要悟,都离不开悟,从而凸显了“悟”的美学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启蒙”在新时期文学中被赋予了“立人”的重要使命。新时期的人文知识分子希望用文学作武器,承担起启蒙者的责任,同时也作为被启蒙者,参与建构理想人格、健全现代人性、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文学主题的文化语境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  相似文献   

13.
《金陵瞭望》2006,(8):20-21
为实践“两个率先”.建设“文化南京”,努力实现南京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转变,日前市委宣传部成立课题组对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很富启发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在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过程中,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之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转变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起始阶段,太平天国开始至辛亥革命期间的进一步转变以及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最后整合阶段,并呈现出四个特点: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民族文化心理经历了由内超越到外超越的转变,生命意识经历了从保守到知性的转变,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应试教育”转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崭新概念或教育模式,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尽管目前“素质教育”的概念还不成熟,在教育理论界尚无定论,但仍不失为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论“视觉时代”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媒体“读图时代”和电子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影像时代”的来临,诠释了正在进行的文化的“视觉转向”——由“语言文化时代”向“视觉文化时代”转变。文化生存的基本形态由文字的阅读转向形象的观看,引起了文化精英的普遍忧虑。文章认为,形象的兴起并不必然地带来理性文化的危机,因为形象同样可以达成对事物的深层认知,形象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往深处看,语言的衰退也并不就是受形象挤压的结果,文化的审美化才是“视觉时代”必然来临的深层原因,而文化的审美化又是植根于文化个体生存状态改变的历史背景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财务制度和高校会计制度(简称“两度”)发布和实施以来,高校财会面临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怎样实现转变和加速实现转变的步伐,已成为高校财会实践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五四时期最早注意到启蒙解释范式风险的知识分子。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他提出要用“评判的态度”整理国故,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启蒙者普遍“以理验物”的解释弊端,认为他们对“科学思想”的普适性的推崇,有重蹈宋明儒学格物论覆辙的可能。胡适相信,作为一个客体,传统只有在阐明了其演进的过程后才能得到理解,而“历史演进法”则可为这种研究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0.
“五四”后的文化保守派和新文化启蒙者一样,都把民族的现实危机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直接联系起来。但文化保守派认为,“西学”的输入打破了传统道德体系,致使道德堕落、世风日下。因而,他们从各个层面用各种手段来维护传统文化,并试图用民族文化精神作为对抗西方的最后一击;在处理历史功利与道德情感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