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民族》2008,(11):77-77
1997年6月30日至7月4日,第33届WG2会议及SG2全会在希腊举行,宣布藏文通过了最后一级的投票表决,正式形成藏文国际标准。中国第一个成为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编码从此诞生。这是我国藏文国际编码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是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情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分布在占全国面积50%以上的广大地区。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以外,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为有同一个民族说几种语言的情况,所以语言的数目比民族的数目多。根据现在了解的情况看,少数民族语言在六十种以上。这些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语系。解放以前,十几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三十多个民族没有文字。文字的体系相当  相似文献   

3.
谈谈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聚居还是散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都能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散居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广,具有自身的特点。1、居住分布特点。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从雪域高原到五指山脉,从茫茫的戈壁到东海之滨,无不留下了少数民族和他们先人的足迹。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纵观祖国版图,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彼此是杂居的,但杂居中还有散居。杂散居是与聚居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杂居,即指两个以上民族共居于一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货币上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由来已久,如西夏、元、清诸代的钱币上,分别铸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满文。新中国的人民币上除了采用汉字为主要文字外,也曾先后采用蒙古、维吾尔、藏、壮4种少数民族文字。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均由该少数民族书写高手书写,并经内蒙古、新疆...  相似文献   

5.
进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个明显的印象就是:各火车站站名和各城镇机关单位的名称都以汉文和朝鲜文两种文字书写。这在民族自治地方来说,虽然只是一种标志,但当地朝鲜族群众谈起来,却是极其亲切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我国的民族关系,结束了民族压迫的时代,开始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时代。在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同时,少数民族也有了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的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宪法第三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当地民族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宪法第七十一条)无疑地,这些规定都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为有独立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创造文字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但是,文字问题的解决应根据每个  相似文献   

7.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导,它不仅可以克服语言在时间和空间条件方面所受的种种限制,可以扩大语言的作用,还可以使语言更加充实、丰富和规范。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外,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虽有文字而不完备、不通用,这就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封建统治者不仅不关心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相反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歧视、限制甚至禁止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我国现流通的第四套人民币的所有面额上都印有蒙古、维吾尔、藏、壮4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蒙古文于1951年5月17日首次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中的5000元和10000元两种面额上。从1955年起,新发行的人民币所有面额印有蒙古文。蒙古文...  相似文献   

9.
建国前 ,我国只有汉、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锡伯、傣、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俄罗斯、彝、纳西、苗、景颇、傈僳、拉祜、佤族和通用汉文的回、满、畲族等二十二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且其中有的民族文字很不科学 ,只在少数民族人中使用。建国后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先后对傣、彝、景颇、维吾尔、哈萨克文进行了改革 ,使之大众化。又帮助壮、布依、苗、黎、纳西、傈僳、哈尼、佤、侗等十个民族设计了14种拉丁化的文字 ,有的已被正式使用 ,有的已公开使用了。我们各民族的文字归纳起来 ,大致分为四类 :象形文字。也叫“…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四个方面评论《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在学校教育及扫盲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一书的学术价值与贡献,认为该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放了数量可观的扶贫款项和救济物资,但是文盲成堆的少数民族群众吃完发放的救济粮,穿烂了贩济的衣服,仍然没有驱走贫困的恶魔。为什么?因为那是治“表”,没有治“本”。发人深省的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同胞,解放初期还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阶段。自80年代初,许多乡村开展了用拉祜文扫除文盲、科盲后,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如1986年募乃镇娜糯科脱盲学员通过学习拉祜文《简讯》上发表的“陆稻综试区指导材料”,大力开展科学种田、种地,当年亩产就达到500斤,获得了农业大丰收。又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解放前有21个少数民族有文字,其中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锡伯、傣、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俄罗斯等11个民族的文字较通用;有7个民族(彝、纳西、苗、景颇、傈僳、拉祜、佤)的文字不很通用;有3个民族(回、满、畲)通用汉文。解放后,国家建立了民族语文研究机构,在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工作的基  相似文献   

13.
每一种语言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存在的意义.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对于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态观,有助于培育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同情感、认同心理,缩小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心理距离.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积极推广和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民族语言生态乃至全世界整个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而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活力、维护语言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文字古籍。本文以彝文、东巴文、傣文文献为重点,全面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产生、构成以及在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哲学、文艺和伦理等方面的珍贵研究价值,并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分布、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译注出版和建立信息交流中心等可行性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海东地区成立以来,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培养、选拔少  相似文献   

16.
谈谈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教育工作问题关立卓注:本文是省民委副主任关立卓同志在全省市地民委(宗教局)主任(局长)会议上的专题发言(摘要)。根据黑龙江省民委1997年民族工作任务的总体要求,我就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教育工作问题,谈谈贯彻落实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九年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各民族已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跃的向前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就要求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新的词汇来确切地表达和反映这种新事物的概念。由于过去各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课本教材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和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与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工具,教材的好坏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影响和教育的效果有重大作用,因此正确地解决民族文字课本教材问题,是民族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和基本建设。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和编译教材工作者的努力下,少数民族文字课本教材编译出版工作,已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已用蒙、藏、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常有将国库券当新版人民币使用,以致发生争吵的事。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我国多次发行面额不等的新版人民币和国库券,少数民族同志分不清哪是国库券哪是人民币。尤其是不识字的,常将国库券当作新版的人民币;二是近几年来我国发行的国库券几乎全部是汉文版,给少数民族同志区分国库券与人民币造成了困难。以新疆为例,这里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并且相当一部分民族有他们自己的文字,而国库券仅用汉文印刷,这对我们  相似文献   

20.
中华汉字对周边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影响李滨英,吴维汉字是汉民族创制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现行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汉字共有六万多个,通用的约为五千至八千。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从表形、表意到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