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俗的调查研究和民俗学的建设,正得封越来越多学术界人士的重视。国外民俗学家,也正把研究的眼光注视到我国来,这就更需要我们探讨如何建设好中国民俗学。早在三十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就著《民俗学》一节(商务印书馆1934年5月初版),提倡研究民俗学,并始终把民俗学的综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他在解放前后从事闽台考古和民族调查研究中,把民俗的内容也包括在内,并曾撰写《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等论文。1958年林惠祥教授逝世后,我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开展闽台两地的考古和民族,民俗调查研究,并且按照人类学发展新内容,在考古研究中,注重与文化风俗结合起来;在民族民俗研究中,既注意闽台汉人,也注意高山、畲、回、古越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6.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 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门以人民群众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来应该得到健康的  相似文献   

9.
田兆元教授认为过去,大家对民俗学的定位很低、很普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并不符合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民俗学应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应该面向当下、面向于社会,这就需要重新诠释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概念的提出,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都基于一个前提,即民俗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认同性问题。民俗是要建构一个认同的体系。目前,中国民俗界对于仪式学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自主性,仪式美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实际应用,仪式美术概念的提出将是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论民俗学的文学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似乎对民俗学的文学功用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发扬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建设和繁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对民俗学与新文学的关系这个领域实在有进行探索的必要。一、民俗学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民俗学是通过民间传承寻检生活变迁的踪迹,以明确民族文化的一门人文科学。运用民俗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人类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可以帮助我们阐明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巴人是一位产生影响较早的鲁迅研究者,早在1926年就发表过正确评价鲁迅的论文《鲁迅的〈徬徨〉》。此后发表了不少对于鲁迅研究有影响的论著。他对鲁迅学建立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参加由许广平与他共同主持编辑第一部《鲁迅全集》,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他对鲁迅研究既有较大的成绩,也有某些失误。总结他的得失,有利于鲁迅研究的开展。 (一) 巴人没有写过关于鲁迅思想研究的专论,但他为了研究鲁迅杂文和鲁迅治学精神,也研究过鲁迅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鲁迅思想发展问题的论述进一步具体化,侧重于从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来划分鲁  相似文献   

14.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民俗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在对民俗的描写中,渗透着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上届民俗学代表大会四年以来国家发展的大视野,看未来30年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民俗学赖以生存的田野急剧消失,将造成民俗学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民俗学应重新定位,认真制订30年发展规划,抓住历史的机遇: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一种非日常的生活传统,它是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一种文化精华形态,在当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地方文化建构中,这一特征表现明显。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民俗学者承担着社会风俗建设的使命,更承担着提升学科地位的职责。我们要把研究文化精华的立场写在旗帜上,主张社会规则的遵守,主张民俗信仰的追求,主张审美境界的提升,正确定义民俗的概念,明确民俗学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力从民俗传承主体的个人叙事和生活史中去发现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机制。田横祭海节上民俗传承主体讲述的关于修建土地庙、龙王庙、天后庙、文君庙等庙宇的个人叙事中,体现了传统被建构的过程和机制。个人叙事与传统建构的关系就是:传统是一个过程,个人叙事在传统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建、发扬、新建并不断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是“忘掉我”,他真诚地希望他和他所攻击的时弊同时灭亡。但人们一直都无法忘掉他,特别是近二十年鲁迅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近年来有些人对鲁迅毫不留情地全面否定,在学术界形成了“倒鲁”与“护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很清楚这些质疑的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的某种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鲁迅研究领域的反映。很多年轻人把鲁迅的作品当成另一个时代的东西,读不懂也无心读懂它,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拒绝和否定。但无论怎样否定,鲁迅总是被提及、被争论,这又恰恰证明了他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丹麦著名民俗学家本格特.霍贝克的民俗学思想,其中尤其强调了他对于"民俗作为无权者的游戏"、"民俗学界心照不宣的假设"以及"寻找民俗的意义"的理论成果,所有这些思想成果都深刻地影响了21世纪欧美民俗学界的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20.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