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期海德格尔把目光转向了大地和自然事物,他用人在大地上诗意般居住的问题取代了《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于世”的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与大地不是静态的,它们处在不断的“生发”当中。当存在者之争执即世界和大地的争执进入这种澄明之际,人才能是其所是,存在者之存在才被无所促迫地涌现出来,入于无蔽之中。 相似文献
2.
胡春光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47-51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师生互为主体的师生观,对理解教育的研究、对死亡教育的探索以及对时间问题的拓展等都对当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仅就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等作一些简要评述.希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秀仿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72-77
莎士比亚既是英国文学史上忧郁主题的集大成者,亦是不可超越的丰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忧郁主题并不像浪漫主义诗人将个人精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是对时代思潮、自然灾难和历史记忆等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忧郁,就像英国阴霾而又冷淡的空气一样,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处不在,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幼无一豁免。莎士比亚融会了费奇诺天才忧郁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的文学形象,并以小冰期、瘟疫、旷野、海难等作为内心沉思的工具,用独白和对话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最为重要的是将战争、政教矛盾和世俗忧患交织在一起,在气势恢宏、史诗般的历史剧中,铺开了忧郁时代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生态诗学给诗歌传统研究以新的启示,为诗歌研究注入了活力。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活力生态系统,而人是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一样遵循时间节律繁衍生息。大自然可以给予人类以心灵的呵护与慰藉。济慈的诗歌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充满了对生态和谐的向往和渴求。济慈生态诗学观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原因,其生态诗学观对现时代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来考察林语堂的“闲适”文学理念,会发现这种闲适话语在1930年代的各种意识形态中隐伏着沉痛.这种沉痛来自于闲适话语处境的尴尬,来自于“闲适”文化视角对东西方的凝视与糅合,更来自于闲适作为一种自由主义观念形态的艰难指向.同时,林语堂的文学理念在与诸多观念的博弈中显示出了乌托邦想象、异端思想以及一种“非政治”的政治观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7.
在整个世界秩序四分五裂的状况下,如果我们想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得到拯救的话,就必须进行一场真正有创造力的全新的运动。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生态伦理观通过对内在关系、有机体、时间从新关系等的阐释,揭开了生态文明世界的新篇章,为人类建设家园、诗意栖居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105-111
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学与当今各种形式的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分享了一些共同的东西,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或裂隙。这种裂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对待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它既非人类中心主义亦非生态中心论,而是坚持一种“更高的人道主义”。第二,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学是以存在论而非价值论为基础,其主张保护自然不是因为自然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自然本身的存在。第三,海德格尔生态伦理学的实现途径是诗意的而非科学的,它与一种生态语言诗学结合在一起。这使得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学更切实,更彻底,更具有诗性或审美气质,对于当今的生态诗学、美学建设也具有更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意、此在、栖居——解读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13.
鲁迅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近代文化和思想背景,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它放在近代文化背景中考察,而往往是置于"五四"新文化的背景下去审视,明显形成了理解鲁迅的文化误区,这是造成误读鲁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今天的读者难以读懂他的作品的主要因素,即使鲁迅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也经常因为对鲁迅的误读而产生了对其思想的不理解.所有这些因素,增加了鲁迅本人的"孤独感"和"寂寞心态".我们要想真正解读鲁迅,就须把他的思想置于近代文化视野中去透视.而其在新文化启蒙背景中的文学作品又恰恰是对他早年留日时期形成的近代"忧患"理念的形象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世界制造中心的缘起:基于区位竞争优势视角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位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低成本或高效率的领先优势。以区位竞争优势分析框架来探究,世界制造中心的兴起在于其显著的低成本优势。在英国迈向世界制造中心的进程中,对需求显著变动的反应能力、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本地文化和政策战略体系构成了其领先全球的区位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位巧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90-94
隐喻的意义构建体现了发话人的意图,具有较高的信息性,受到语境的直接影响和支配。在受话人寻求可接受性的推理过程中,隐喻被赋予了与语境相符、与上下文衔接、使语篇连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文婕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意味隽永的丛林小说.它丰富的内涵引起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极大兴趣,使之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倍受关注的作品之一.一个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提供了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部小说的视角.因此用鲜为人涉及的原型批评法来解读这部小说,通过对原型所组成的深层结构的阐释去发掘该作品的深层含意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以仪式过程和谣言研究理论,分别就汶川、玉树等地震灾难中的社会仪式化与谣言频传现象,进行了人类学解读。指出,灾难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一种难以避免的发展推力,同时灾难必然刺激社会宗教化与谣言的流传。要客观地认知灾难和谣言存在的合理性意义。应从灾难与谣言的正面启示中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反省,并在经受苦难的痛定思痛之余,对惨痛的历史教训,不仅要哀之,更应鉴之。 相似文献
19.
廖金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2):74-76
本文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麦克白: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麦克白,一个是女巫预言中的麦克白。两个麦克白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真实自我”在矛盾中妥协和其位置被“想象自我”代替。“真实自我”开始“想象自我”欲望的实现过程。这个以他人生命为代价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导致主体和周围环境发生矛盾,从而,引起个人命运朝相反方向发展。因此,麦克白悲剧的根源是他的自我认同以及在认同驱使下以他人生命为代价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