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正在推广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开始实施。当前,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看病需求。   相似文献   

2.
关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医疗保障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是建设和谐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在中央的制度设计中,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至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因其存在重治轻防、对贫困人口保障不足等制度缺陷,仅凭该制度自身无法完全撑起农村医疗保障的全部任务。本文试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农村医疗救助引入,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起,三者共同构成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网,以求能更好的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通过对国际上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立法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均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将强制参保作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同时保证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普遍性覆盖全部农民等。我国在农村医疗保障立法方面较为滞后,现行法律体系层次低,且在实施和监督方面存在立法缺陷。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坚持公平优先的立法原则并强化政府在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分析范式,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历经“群众动员的机构合作式保障-微型社区互助式保障-集体福利化保障-市场介入下的‘真空式’保障-政府主导的多层次保障”五大发展阶段,遵循“结构-行为-历史”的复合式变迁逻辑,具体为:制度情境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提供结构性动力,农村医疗保障相关主体行为为制度变迁提供自主性动因,时间要素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提供机会性动力。鉴于此,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障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优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环境、规范农村医疗保障相关主体行为、实质性突破路径依赖并抓住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把中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相结合。从借鉴医疗保障制度国际建设经验的宏观视角看,我国“转型”时期所建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属国家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范畴,其“初级”和“过渡”的状态,决定了保障的目标应定位在“大病”上,并与农村公共卫生制度以及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对接,依法构建由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组成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为促进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及时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十分迫切;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当务之急是政府先从宏观上构建一套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陕西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采用如下体系:坚持"以防为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健与防疫系统;以大病统筹为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7.
新农合:实施绩效、发展制约与制度改进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阶段性绩效:农村医保体制基本建立且保障水平逐渐上升,农村居民参合率与覆盖面逐年增加,受益面逐渐扩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存在的发展障碍:合作医疗模式制约可持续性,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人员与费用严重不足,对定点医疗机构缺乏制度性约束,农村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有待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薄弱,制度实施缺乏法律保障等。进而提出了制度改进路径:构建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结合的医疗模式,完善新农合运行机制,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倾斜政策加快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经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及推行,以及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福建省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但是这种体系仍然是不完善的,主要表现为结构比较简单,难以满足福建省沿海及内地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体现不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制度的侧重点也应不同这一基本要求,且作为体系主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设计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提出,要加强与完善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体系、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针对内地贫困县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医疗救助制度以及鼓励经济发达县市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等,从而完善福建省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农村与城市两大部分。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社会医疗和补充医疗三个方面,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倾斜扶助。这两部分医疗保障体系目前都存在一些缺陷,要在确定保障对象、筹集水平和个人帐户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制定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法既有现实必要性,又有重要意义。农村医疗保障立法有助于提高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信任度,有助于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有助于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的监管,有助于理顺农村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医疗保障事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立法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偏低,法规实施机制不健全。对此,我们要深刻把握立法规律,提高立法层次,完善法规体系,改进立法技术,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分为萌芽兴盛、衰退解体、恢复重构、新农合试点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五个阶段。 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规范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层面,始终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健康医疗保障的权利;在体系建设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压力;在运行主体层面,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保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在覆盖范围层面,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群体的参保补偿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保机制;在发展趋向层面,按照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问题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中国广大农民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制度,60年代农村原有的合作医疗在改革开放后的解体,使农民在近十几年中患大病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推行,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以人为本、重视"三农"实现社会公平的精神.然而农村乡土社区的特点,在实施这一制度时存在着筹资困难、管理困惑、支付风险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农村医疗保障落到实处,笔者试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70到80,大多数农村人口收益低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对广大农民健康的关注以及农村医疗保障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通过比较外国相关法律制度,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有制度和不足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对策,从而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落实宪法和法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健康扶贫是我国当前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从健康扶贫与现有农村医疗保障出发,我国当前农村医疗保障是由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及专项医疗救助制度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基于绩效评价的"4E"框架,构建了公平、效率和质量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J村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医疗保障扶贫成效进行评价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医疗保障扶贫成效整体偏低,且公平、效率和质量三个方面显著影响农村医疗保障扶贫成效,进而以福利三角范式为基础,提出进一步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突出市场的重要作用及强化社区的基础作用等提升医疗保障扶贫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目前农村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方式。尽管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制度的外部保障和培植制度的内在条件,从而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医疗保障现有模式分析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了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农民工的现存医疗保障体系还存在制度层面的缺陷,人数多达2亿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对现有农民工医疗保障三种模式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创新方案--属地专用账户.  相似文献   

17.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解体,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是公平性的体现,政府应承担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呈二元化的特征。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建立城乡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应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制度还需要具体路径作为保障,需切实解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的差距"等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的合作医疗改革刚刚起步,国家在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我国医疗保障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阐述对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内容、步骤等,同时,主张分阶段、分区域地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一体化:首先建立常设的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然后进行医疗资源的城乡合理分配,最后实现医疗保障筹资的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对重庆市渝北区三社区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实证调查,反映出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程度较低,保障范围较窄,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且部分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年人看病就医与医疗资源稀缺的矛盾。交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村老年人就医的成本。为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一是设立农村老年人定期免费或部分资助的体检制度;二是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社会支持;三是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四是加大农村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力度,定期送医下乡;五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门诊医药费的年度报销比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并设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特种疾病的专项救助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