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晚清"新名词"以何种方式被汉语接受成为晚清言说的重要事件.通过分析"词语-注释"的三种类型--词典、栏目集注和单篇夹注,不难发现,"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从现代汉语生长的角度看,一方面完成了"新名词"被汉语接受的艰难任务,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汉语欧化的不懈努力;从知识谱系的角度看,"词语-注释"的汉语造型也是晚清知识建构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是汉语由"文言"向"白话"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体量词出现许多重要变化.据初步考察,48则个体量词中,或应用范围扩大,或词义趋于抽象,或出现修辞用法,或词类范围交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福唐 《理论界》2009,(2):148-149
前人时贤虽观察到汉语历史上存在"锅"替换了"镬"等词的现象,但未说明其替换的具体时期与过程,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的"锅"、"镬"二词使用情况的考察,梳理汉语史上这组常用词演变的轨迹,推测"锅"基本替换"镬"等词的具体时期应为元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西游记>中的"比"字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句式结构,及其和<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字句的比较,发现了明朝时期"比"字句的特点.此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汉语史比较句方面的发展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钦荣 《中州学刊》2004,(3):105-107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汉语句子的语序,可以发现汉语句子的语序与"预计度"密切相关."预计度"不仅是排列常规句子顺序的理据,也是排列交际句子顺序的理据.因此,用"预计"理论有可能统一解释汉语句子的语序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晓传 《理论界》2013,(7):150-152
"是必"作为一个语气副词,在近代汉语时期一度比较活跃,但进入现代汉语时期,由于自身的弱势和同类词的竞争等原因,已经消失。在当代汉语时期,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分析"是必"产生、发展、消亡以及再度出现的过程和原因,并指出"是必"的退隐和再现是由语言系统的自我调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既是书写单位的概念,又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概念.从传统语文学阶段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到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后20年间词观念萌发时期的字、词之辩,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再认识,以"字"作为汉语结构单位的汉语语法研究,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所指上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8.
元刊杂剧方位词特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中国历史以及汉语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本土汉语口语是否受到蒙古语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以往的研究多从蒙古语影响的角度分析蒙式汉语语料里特殊的语言现象、尤其是方位词的类似蒙古语的后置词或者格助词的用法,现以元代本土汉语较典型的语料元刊杂剧为对象,对其方位词的特殊功能类型进行考察,以期有助于蒙古语影响是否进入到汉语口语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郭宪春  何洪霞 《理论界》2014,(12):136-138
晚明时期利玛窦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和中西方文化,进而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传播,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当今的汉语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从实现传教士的中国化与当今海外汉语教师的素养,展示欧洲文明的"西洋奇器"与当今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建立《天主实义》儒学化理论与当今海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天主教传教于"无形"与当今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等四个方面探讨利玛窦传教对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X-儿"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X-儿"形式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西厢记》中"X-儿"形式共出现404次,出现频次高,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时"X-儿"形式的运用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马睿 《江汉论坛》2007,3(9):87-93
在中国,"文学"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词汇,文学作为一个知识领域,也长期占据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但历史上的"文学"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学",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在向"文学"的现代涵义的演变中,关键的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关键的变化是对文学体裁的重新认定,对文学性质和功能的重新认识;起关键作用的是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美学思想、知识分类体系以及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输入.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申小龙倡导的文化语言学.其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对汉语"语文性"的重新发现并提出了汉语研究的语文学范式,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汉字为本,以神统形,散点透视.语文学范式的提出涉及到了一个汉语建设、也是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其实反对的就是汉字、汉字本体的语文学文化阐释模式,我们称之为"去汉字化"运动.语文学范式是作为一个文化拯救方案提出的,表达了文化语言学对五四"去汉字化"导致的"文化断层"的深深忧虑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堂集>是重要的禅宗早期语录.该书体现出禅宗语录一贯的口语化特色,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该文拟对<祖堂集>中的"将字句"进行研究,考察"将字句"在唐五代汉语中使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西方驻华外交官是19世纪西方学习、研究和应用汉语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发现了欧洲经院派汉学家在研究汉语时对当时书面语的忽视,进而提出文件体书面语的概念。以英国驻华外交官密迪乐、威妥玛以及德国外交官夏德为代表的西方人致力于对·文件体书面语的教学与研究。他们开创了近代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全新模式。文章从美国及加拿大图书馆所保存的密迪乐、威妥玛以及夏德关于文件体书面语的专著、教材和工具书入手,围绕晚清时期西方驻华外交官对文件体书面语所展开的教学及推广情况,从一个特殊角度再现近代西方人特别是驻华外交官员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5.
汉语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徐通锵"字本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晴 《学术论坛》2005,(6):164-167
<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研究不但注重描写语法事实和解释语法规律,而且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在这不懈的探索过程中,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字本位"的观点最早是徐通锵先生提出的,目的在于努力摆脱"印欧语的眼光"的束缚,是立足于汉语特点来实现中西语言学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其中又有一些不甚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6.
颜丽  周洁 《齐鲁学刊》2008,(3):132-13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17.
杨雪梅 《理论界》2009,(9):157-159
"汉语神学"自从出现以来,关于"汉语神学"本身的问题以及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关于什么是"汉语神学"?是否存在一门叫汉语神学的学科?它和西方的神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汉语神学"的汉语问题?大多数的质疑和争议有一部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究其原因,大致在于"汉语神学"区别于本色化或本土化的叫法以及对"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和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非常清晰.本文从"汉语神学"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背景出发,尝试从理论上分析"汉语神学"的"汉语"的问题来回应"汉语神学"由名称而引发的概念理解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来源问题,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汉语言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汉语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梳理近百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认识现代汉语"的"来源大有裨补.  相似文献   

19.
湖南益阳方言中的“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炜 《云梦学刊》2006,27(1):137-140
益阳方言中的"阿"使用非常频繁."阿"在句法位置上,附着于体词性成分之前,在语义上表有定,具有提示与语音修饰功能.通过与汉语其他方言的对比和"阿"的语源考察,我们发现"阿"具有类似于定冠词的作用,是汉语量词功能泛化,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价值的剖析,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