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战国秦汉之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导致了儒家知识分子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带来了他们思想学说的嬗变。在这个连锁反应过程中,趋向功利、皇权、等级、秩序则是基本方向。经汉儒改造后的新儒学,大大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选择与统治者合作的儒家学派最终为统治者所选择。  相似文献   

2.
五四的"反传统"视域往往用"支持专制"来定性孔子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实际上"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截然不同,前者是古代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的治世工具,而后者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天下为公"。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以来的"天下为公"理念,并试图在汉武帝时期实现"天下为公"的制度化。《天人三策》所内蕴的"推明孔氏"问题,其目的是凸显孔子"素王"的地位,实现《春秋》("素王"之文)为汉帝国立法,有效限制君权,这是"天下为公"的法治保障。《天人三策》内蕴的"抑黜百家"问题,是为了纯化官员团体,实现儒家士大夫与君主的"共治天下",而"抑黜百家"在教化制度上的落实则是"兴太学",在制度层面推进"选贤与能"与"讲信修睦",这是"天下为公"的德治保障。董仲舒制度化"天下为公"的努力受到了古代帝制与五四思潮的双重否定,古代帝制"霸王道杂之"的治世理念限制住了儒家"君臣共治"的理想,五四思潮所追求的"大众民主"对儒家的"精英政治"理念予以批判。董仲舒对"天下为公"的制度设计的政治遭遇,内蕴着"道统"与"政统"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3.
从《二年律令》看儒家思想对西汉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赵璐 《人文杂志》2004,(4):136-140
从 1 983年荆江市荆江县张家山出土的《二年律令》这一部真切反映西汉初年社会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来看 ,它体现出了不少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 ,虽然西汉统治者在汉初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中推行黄老之学 ,实行的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 ,但从律令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儒家学说也已很大程度深入到汉初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中 ,在治国理政驭民这个大课题上 ,西汉王朝实际上采取的从实际出发 ,利用各家学说予以综合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4.
代国玺 《中州学刊》2023,(4):135-141
秦汉时期,皇权合法性观念曾历经一个显著变化。受战国理性精神的影响,秦朝称帝者只言功德。而两汉之际,由于君权神授观念流行,称帝者却必据天命。皇权合法性观念由重“功德”变为重“天命”,与西汉士人对秦亡汉兴的历史反思有密切关系。审视这一“天地大变局”,西汉士人普遍认为历史的重大变化冥冥之中另有主宰,实际上非人所能掌控。正是这种怀疑理性能力的认识,导致了西汉君权神授观念的兴起和盛行。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持有的“功德”与“天命”并重的皇权合法性观念,正是在这一转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张红珍 《东岳论丛》2005,26(3):95-97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年儒家学者韩婴的著作,作者在书中特别注重忠道与孝道伦理,并对其进行反复的论证和阐明,努力挖掘能为统治者服务的伦理道德。但是,处于忠孝观念发生着迁移变化的历史时期,对于“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和冲突,他既没有和传统的忠孝观完全一致,也没有一意推广统治者所需要的“忠重于孝”。在韩婴的身上,集中体现出在西汉初年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统一尺度蕴涵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接受,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变化:儒家政治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政治观念;儒家出身的文官成为不久前诞生的官僚集团的主体;先秦至汉初具有不同思想倾向,分属儒、墨、道、法、名、杂等学派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阶层几乎全部“儒”化;儒家倡导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结果是古老的中国文明进入“儒家文明”时代。如果把“儒家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比较一下,我们…  相似文献   

7.
充当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其自身只有不仅在观念上迥然有别于现存的政治权势和意识形态,而且必须在经济上摆脱对现存的政治权势的仰赖,获得独立自足的经济基础,才能坚持理想主义,维持独立人格和发挥社会批判精神。古代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性自我界定,确乎要求自己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角色,维护人格之尊严,并展开“议论”和规谏,从道义上制约政治权势,远非时论所言在理想类型的追求上即是依附人格。但儒家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也确然坠入了以儒术饰吏术的依附人格,其中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独立自足的经济基础。自春秋战国诞生之始,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既已面临经济上贫不足以自存的困境。孟  相似文献   

8.
王垒 《学术研究》2007,2(5):110-115
儒家孝道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里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宣告结束皇权专制统治以后,它仍然像幽灵一样缠绕于国人的脑际,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族精神痼疾。历来的专制统治者,总是热衷于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以延续儒家孝道传统而肆行专制愚民政策。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在发展民主政治的世界潮流中,儒家孝道伦理道德体系与传统专制政治机制走向彻底的崩溃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在知识分子中的反映 ,即《水浒》的知识分子读法。多年来 ,对《水浒》的评论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即使在民间 ,无论是孩童还是老者另有自己的关注点。而知识分子亦有自己的关注点 :一是斗争被圈定在认可皇权的范围内 ,即认为梁山泊的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在野派与当权派的斗争 ,是“兄弟阋于墙内”。二是向当政者出示良策 :招贤纳士。知识分子意借《水浒》反映他们自己的利益 ,告诫统治者要招贤纳士 ,以达到自己进取功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阐述了庄子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企图超越现实,在主观世界里寻求精神解脱的人生观。指出庄子的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并着重就后世知识分子表现出的对封建统治者和儒家礼教的抗争以及求仙虚幻、消极避世等思想与庄子的人生观一脉相承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 (前 86)到西汉末的约一个世纪 ,是西汉政治和经学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时期。就政局而言 ,外戚与中宦交替专权 ,君权旁落 ,政局多变。与汉武帝时期的皇权极盛、高度集权很不相同。就经学而言 ,重用儒士 ,广建学校 ,盛行以灾异论政 ,并出现了政治与儒学合一的现象。儒学和儒生的地位空前提高 ,这与汉武帝时期儒学仅用于“润饰吏事”、儒生往往被“俳优蓄之”也有极大差别。但是 ,经学地位的提高和空前发展并未给经学和儒生带来多少好运 ,诡谲多变的政局不仅使经学盛极而衰 ,也导致了士人的坎坷与分流。很多士人与政治渐渐疏离 ,尽管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但总体上呈现出一股道家思想回归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
两汉儒学表现为经学。经学与两汉的专制皇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对史学的控制。其原因是由于统治者对史学功用认识的不断加深所致;其手段是皇权控制史学的外部条件,经学控制史家的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皇权与经学对史学的控制使史学日益成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经学的神学向度与博士经典性格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军 《北方论丛》2009,(1):113-118
在政治和权力的驱动下,汉代经学逐渐释放出影响政治的学术能量.被汉代政治所役使的汉代经学博士,在自我润色的经学传播过程中,不自觉地趋向繁琐的经学阐释.纬书和图谶伺机侵入经学的道统之中,为倾听神意的统治者所利用.特别是白虎观会议,踊跃于神学救赎的汉代博士将谶纬置于"国宪"之中,确立了经学的神学地位,为东汉政治涂抹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汉代博士的经典学术人格被消解,呈现了神学依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子今 《齐鲁学刊》2004,2(4):108-113
儒学在汉代与政治权力相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有的儒学学者刻意迎合当权者的需要,将儒学改装为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后来"儒教"说法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神学化色彩的浓重有关。汉代儒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反映民间巫术影响的痕迹,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5.
王洪军 《北方论丛》2007,(6):95-100
古文经相对于今文经而言。今文经学独掌汉代经学的话语权,具有古文经学无法企及的政治待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一直处于私学授受范畴的古文经学以其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立不移的学术精神,踵继了先秦儒家的治世理想和道德情操,在今文经学逐渐繁琐以至堕落的西汉末期显得弥足珍贵。一批古文学家不再甘于古文经学的政治寂寞、学术寂寞,勇敢地提出自身的学术诉求与政治诉求,从而掀起了汉代的今古文之争。  相似文献   

16.
《汉书》的典雅古奥、严整醇正、博赡弘丽的文风深受经学的影响。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展示《汉书》与经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两汉的孟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的孟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汉初,《孟子》被置为传记博士的时期。二是在昭帝主持的盐铁会议时期,孟学得以复起。三是在东汉时期,先有王充撰写《刺孟》、后有诸儒为《孟子》作注。两汉治孟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张扬了一种人道思想和理性政治精神,从而对打破经学独尊和促进儒、道两家思想的整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玲 《晋阳学刊》2009,(3):88-91
天人关系在东汉时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与“天人相应”完全不同的性质。从董仲舒对“天”的性质的论述入手,可以说明西汉与东汉在天道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卫广来 《文史哲》2002,(2):49-54
西汉帝室放嫁宫掖女性,汉初至武帝为制度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三朝为变质的奉陵制阶段,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文帝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意义,所出夫人是最高一级嫔妃。此制出现于西汉,其历史脉络是承继了春秋战国以来否定妻妾殉葬制的时代潮流,其社会基础则是西汉流行的妇女改嫁风俗。  相似文献   

20.
孔庙作为儒学的宣传阵地在金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到发展到繁荣的历程。其发展是由于统治推崇儒学和治的需要,是金朝尊孔崇儒、实行治的重要手段。孔庙的广泛建立推动了儒学的推广。由于儒学的推广,从而完成了女真族的汉化,吸引了汉族的人才,促进了金朝的统一和安定,实现了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