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反映,也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思想感情的流露。用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古今颇为不同的。因为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典章制度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都起了变化。这种变化给阅读古书带来了不少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须先从词语入手,这是由于词语的变化要比语法等大得多,快得多。因此,阅读古代作品,对词语的诠释是极为重要的。古人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就是这个道理。本文拟就探求词义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论述语境和词语翻译之间的关系及语境对词语翻译产生的影响和限制。主要论述了语境的概念 ;字典释义的本质与它在词语翻译中的作用 ;词义的概念及它与词语翻译的关系 ;非语言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译语词语与原语词语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语境对词语翻译的限制和挑战。重点是论述词语的翻译是不能脱离开语境的 ,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比原语和译语语境 ,词语翻译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送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时,总处于~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传递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确立。这种语言环境也称为“语境”。从形态上分,语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文章或言谈的上下文。此属内语境。它指语言内部结构中词汇、语句、没落、篇章之间的意义关系。二.语言交际中所包括的某种情景氛围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在内的社会环境。此届外语境。它指语言外部的诸如民族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现实情景、感情性格、职业身份等及话语前提。这是非言语成分。上述两种形态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思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同语言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本文从汉英民族思维差异入手,从词语语境的角度,对汉英语言的语境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汉语缩略词语的批评,往往与语言实践相矛盾,原因是这种批评缺乏对缩略本质的了解,缺乏对缩略这种现象的科学界定.本文把汉语词语缩略界定为从一个常用的词语中抽取部分在形式上有代表特征的成分表示这个词语整体,是由于说话人追求省便而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形式萎缩,是一种基于言语的历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内部结构和各语素的意义被忽略了,代表成分的选择取决于它在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上下文语境可以使词语产生一种选择关系。词语的选择经历了相对静止、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三个阶段。词语的选择关系包括 :相同类别和性质的词语的选择、不同类别和性质的词语的选择、在语言体系中属于不同层级的词语的选择和不同语言的词语的选择等。上下文语境是评价词语选择得好与不好的参考点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词语的联想意义作出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文化对语言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指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应将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适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8.
经验意义的表达要运用词语,词语的所指是人类的不同经验范畴,词语和经验相互对应,互为引发,在互动中体现经验意义。概念性经验的表达依靠事物词,事件性经验依靠事件词,感知性经验依靠抽象词,而关系性经验要用关系词。词语表达的是一种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9.
词语辨义是双语交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文章通过对语境含义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将它归纳成两个主要类别:语篇语境和认知语境,并着重探讨了这两种语境对翻译中词语辨义和提高译文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境对英语词语意义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语境对语言的制约是决定性的.就英语词义的角度来说,语境决定了词语的义项选择、词的歧义的确定,并赋予词语以临时含义;就词用的角度而言,语境使词语带着浓厚的文化性、时代性和交际性.  相似文献   

11.
河南方言对不同种类的家畜和家禽使用不同的阉割词语,这些阉割词语,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阉割动词,一类是包含有阉割动词的合成词。这些阉割类词语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大多阉割词语属于会意兼形声字,即两个构字部件中,一个部件表意,一个部件既表音又表意;第二,一个阉割词语创造出来后,就会隐喻引申到其他动物上,形成阉割词语在使用上相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对意义的语境研究,英美语用分析侧重于显性因素,探讨意义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得以产生、确定等问题;而欧陆哲学解释学执着于文本理解中意义展开的人文历史隐性境遇。从两种语境的交叉入手,可以对其做出合理整合,取得一种新的语境思维视角,将意义追问建立在语境的现实性与历史性交互关联的动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词语文化信息的转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词语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翻译策略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汉语语境中的英语缩略词语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境下的英语借词在形式和使用上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特别是缩略词的涌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语言学工作者的注意.汉语语境中的英语字母缩略词具有相当强的构词能力,但它在给我们带来快捷简便高效的同时,也渐渐出现了缩略不规范、缩略形式多样、普通读者看不懂等问题.因此,对这些缩略词、字母词必须予以规范:1.缩略规范;2.语境规范;3.使用规范;4.读音规范;5.重视规范."拿来"之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语言中词语超常搭配适应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与语境相适应的语言表达手段.毛泽东语言中词语的超常搭配的表达效果也是由一定的语境来检验的,语境适应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不同对象等语境适应.  相似文献   

16.
张志公先生在《语境研究论文集》一书的序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语境对语义的关系:如果孤立地说:“我是牛皮的”,这句话令人不解而且滑稽可笑,是个“病句”;如果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甲指着乙对丙说:“你看我俩的鞋很相像,但不一样,他是羊皮的,我是牛皮的.”这句话就通了,不发生疑问,也不觉得可笑,只觉得说得简洁.的确,语言符号好比是鱼,语境好比是水.鱼儿在水中生气勃勃,活力活现,离开了水则活不成.语言符号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符号的信息负荷,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7.
范式在中国教育学界的理论旅行,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语境.本文基于文本阐释学的"过度诠释"概念,指出了解读教育研究范式的合法性理路,分析了库恩意义上的范式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揭示出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内涵.笔者指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语境下,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是不存在的,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则是可能的 ,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范式"的意义理解和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经》英译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以及如何操作,将直接决定取得何种语境效果。关联理论提出的四种语境效果——语境暗含、加强、矛盾、削弱,可以有效涵盖复杂的人类交际和充分阐释《道德经》英译行为、过程和结果。在《道德经》英译中采用三个英译策略——归化策略、异化策略、妥协策略,旨在使《道德经》英译文在英语读者身上取得语境暗含和加强这两种正面语境效果。在《道德经》英译中,三个英译策略的具体运用层面是不同的:归化策略始终针对目的语形式表征,异化策略始终针对老子思想内容本色表征,妥协策略则是对原文某些局部措辞或结构进行最小限度的归化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从诠释学关于"文本"、"经典"和"诠释"这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出发,阐明文本并非语言学上所谓传达作者意义的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不断要诠释和解读的未完成品或中间产品,经典并非属于过去时代的意义固定的卓越作品,而是其意义需要未来不断阐明的历史性和规范性统一的构成物,而诠释也不是一般科学所谓知识论的客观或中立解释,而是主体不断与文本周旋的经验和实践的参与。当西方经典诠释在近代重Klassische在当代的意义生成时,中国经典诠释却仍着重Kanon原有固定化的经义的施教,因而当西方经典诠释强调认识论的客观解释时,中国经典诠释却强调实践的和教化的理解。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不是以西解中,也不是以中解西,而是中西互解,同样,古今中介既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厚今薄古,而是古今不断生命沟通和融合。我们是在与经典作品的不断交谈中获取新生,同时,经典作品也正是在这种不断交谈中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20.
置身新时代历史方位,追问和反思“历史自信”因何出场、怎样出场、出场如何,绝不能止步于作相关的语词辨析、原则建构与实践确证,而要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深入到思想出场的逻辑本源,从出场语境到出场路径再到出场形态作出场学审思。“历史自信”的现时代出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本真面貌的呈现,内蕴特定的本体论语境、认识论语境与价值论语境。“历史自信”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场持续实践,其生成路径凝结着三重结构:首先是体认归属的生成,即凭借良好知识素养和美好生活体验提供知性内容;其次是同一延续的生成,即凭借历史积淀和现实创生提供理性意向;最后是行动期许的生成,即凭借期待标定和实践筹划提供行动意愿。“历史自信”的出场语境与路径相结合,最终型构出整全的出场形态,即前提性的本源自信形态、实质性的承接自信形态和终极性的实践自信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