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蔡华发表一篇关于中国云南纳西族(摩梭人Moso)文化的富有煽动性的论文时,他声称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在这里"Moso"用于取代通常的汉语拼音"Mosuo",因为摩梭人并不把自己认同为汉人).蔡华驳斥了人类学关于家庭与婚姻具有普遍性的传统观点,争论说摩梭人的性行为和家庭构成与已定义的婚姻和家庭特征不相吻合.他因而得出结论说:"社会人类学在人类认知历史上第一次遇到了这样一个社会--没有父亲和丈夫的社会."(第476页)  相似文献   

2.
今天是个节日.这是蔡华的节日,也是中国人类学的节日.因为,蔡华属于人类学,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奖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有分量的国家级大奖,在中国人类学领域,过去有一位学者得过,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蔡华是第二位.仅此一点,足可看出这个金奖的意义.为此,我向蔡华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3.
旅游的民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的问题和在旅游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问题 ,就是怎样把文化拿出来给人看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 ,凡是讲人类学的或民族学的话题 ,自然是把文化作为核心词 ,作为关键词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我想这是一样的 ,不管叫什么人类学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传统。我们知道 ,人类学有很多国家背景 ,今天蔡华教授讲的是法国的知识传统 ,在法国传统中积累的人类学的知识引起了一些人类学者的关注。至少在中国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如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通常是人类学家进入了一个传统的领域 ,也是不能解决旅游这个大领域的所有问题。人类学者都…  相似文献   

4.
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兼顾藏民族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藏族特有的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给予了一定的审美解析.  相似文献   

5.
蔡华教授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从对四类人类繁衍再现系统的比较研究出发,对亲属关系人类学中以生物事实为基础提出的几种主要论点进行辩驳,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重新建立亲属制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廓清了文化、民族、社会等概念,并且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区分。蔡华教授对人的三重性(生物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也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区分,阐明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亲属关系的属性纯粹是文化的和社会的,进而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知识论命题。这些新命题质疑了西方的某些理性主义,而且从整体情形观之,这些新命题可能适用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本文从选题意蕴、主要内容、论证新意、理论运用特点等方面对该著作做尝试性的评读。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06,18(5):41-50
关于"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两个学科名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国内有关部门的分类也较为混乱.本文认为,"民族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以1839年巴黎民族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早期的"民族学"学科是广义的,既研究文化,也研究体质.19世纪下半叶后,"民族学"由广义变为狭义,主要研究文化.而"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早期则是狭义的,主要研究体质.后来"人类学"由狭义变为广义,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在当代中国,"民族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基本相同.把广义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比较符合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当前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罗兰教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以及在非洲和中国所做的田野工作,探讨了如何通过一个特定的实物来探索物的形成、物的历史、物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对物质人类学和物质文化,考古学与人类学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层次探讨。其对如何通过发运用物质文化,以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结合来发展历史人类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罗兰教授也对东亚的人类学,尤其是中国人类学的未来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他认为未来人类学的聚焦点将从欧美移到世界其他地方,欧美人类学不再会被认为是人类学的绝对真理,所以通过欧美之外的一种人类学的新思想,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未来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不仅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研究,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价值观作了更深刻、细致的理解.该书通过对自杀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了乡土中国人"过日子"的一个基本准则--"礼",活着的价值--"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人类学研究"名栏建设,在教育部社政司出版管理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理事会、广西民族学院等领导的支持下,在期刊界、学术界各位同仁的大力配合下,2005年12月23~25日,广西民族学院举办了"人类学研究"名栏建设恳谈会,本文即是在与会代表发言基础上整理而成.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并积极为名栏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发掘的图像资料与古文献的相关记载出发,探讨轩辕帝与有熊氏的关联:一方面检讨远古"熊图腾"的成因,说明文学与人类学的多元视角和知识视野时追寻远古失落之文化记忆的作用,并昭示其融入国学谱系后的效应,尤其是在"释古"方法上的推动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试图经由中国古代的例子,探讨人类学中国话语之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纳木依"人与如今以"纳西"、"纳罕"、"纳"等为自称的"纳"族群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析,认为纳木依人与纳西、纳人是同源异流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东巴教源流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及其变迁.对一个民族要有深入的研究,有创新之见,就必须打破囿于单一民族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同源异流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曾跟一个国个同行聊天,他问起我教什么课.我提到的几门,如"人类学原著选读"、"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之类,他都比较熟悉,故面无表情,但我一提到"海外民族志",他面露茫然.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把握住人类学与知识全球化、后现代认识论的关系,从人类学与文学的相互作用这个新角度着眼,透析出20世节纪文学创作观念变革与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动力.在文学创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发现如何激发出"人类学想象",体现在从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之中;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再整合作用;并对其代表人物弗莱的理论遗产进行全面剖析;对人类学知识与文学研究的最佳结合点--神话学做了点面结合的示范性阐述;结合神话学传播中国的过程,论述和总结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经验,特别是"三重证据法"的提出,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开创了一种介于史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民族史边缘研究"方法,在他的论述中,"边缘成为了观察和理解族群现象的最佳位置".[1]穿越历史的时空,王明珂所关怀的是"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而他告诉我们: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只有从"华夏边缘"中去寻找答案,凝聚中国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华夏边缘的维持,而不完全依赖华夏内部的文化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博士自称为"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因为他于1966年生于海南省海口市.在就读高中期间,他于16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7岁起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习人类学,21岁进入中国社会科学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0年.  相似文献   

17.
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人类学传人中国已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从蔡元培先生介绍民族学开始,在老一辈人类学家们的培育下,中国人类学以高水平的态势进入国际人类学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了费孝通、岑家梧、杨成志、江应樑、林惠祥、梁钊韬、李济、凌纯声、潘光旦、许烺光、林耀华等人类学大师,他们以他们不朽的人类学著作为中国人类学争得了国际性的荣誉.  相似文献   

19.
杨正文 《民族研究》2007,(3):103-104
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历史·现状·发展: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于2007年4月14日至15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20.
蔡华教授,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社会学系祝贺蔡华教授荣获法兰西科学院颁发的金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