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之变。吾邑得国殇者二人焉。其一石大令家铭。其一何君承錱也。初余与何君少时同为诸生。数偕试有司。君逡巡温雅。未尝露锋锷。不过以文艺相引为气类而已。已而彼此暌隔。不相见者逾二十年。一日忽遇君县城。聆其言论了无异。恂恂如往时也。君寻游粤东。入提督秦公炳直幕府。为训课子弟。居久之。军事辄就君参决。  相似文献   

2.
赵雅丽 《中州学刊》2002,(5):139-141
《文子》作为道家文献 ,其慎独思想重视对心的治理 ,心存精诚 ,以能知为智 ,知己之能与不能 ,对目所不睹、耳所不闻之事不是戒慎恐惧 ,而是明白四达 ,不再以内心的执著和自强不息来完善自己。慎其争心 ,不专恃己之能与人争 ,而以用他人之能为自己最大的能 ,以他人之能弥补自己的不能 ,把自己的不能转化成最大的能即能因用众 ,假众人之所长 ,使自己免于困窘。既近求诸己又远求诸人 ,内心中不再执著于人己之分、君子小人之别 ,以不忘利人为本 ,以无为顺性为要 ,使人人欲得其适 ,性得其足 ,得性命之情而成清静平和之政。以之修身 ,侧重通人己之能与不能 ,以之治国 ,侧重能因用众 ,以之体道 ,侧重体天道之不长有而不专恃 ,而能乘众致远。从以上可以看出 ,《文子》慎独思想与儒家慎独思想有着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人们把《三国演义》看成“智谋大全”是有道理的,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作品无论写内政、外交,还是写军事谋略无?..  相似文献   

4.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3,(4):102-108
<正>《序卦》:“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卦象是下坎险,上坤顺;下坎一阳统众阴,众阴服从一阳,是一统帅率师而起之象。  相似文献   

5.
校管异义     
立政第四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俞樾云仁乃人之叚字言不能及人也不至人故不得众按大德群书治要作大位是也大位而不至仁则必失众心故下文云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俞误  相似文献   

6.
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典籍中,“有”字常常加在国名、族名等专有名词之前,如: 1)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2)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节性,惟日其迈。也可以加在普通名词的前面,如: 3)今尔有众……。对于“有”的这种用法,目前有三种看法: 一、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这种看法并不妥当,因为“有夏”“有殷”“有周’“有众”等中的“夏”“殷” “周”“众”都可以单用,并非“不成词”。如:  相似文献   

7.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8.
杨太传别传     
太傅杨公昌浚。字石泉。湘乡人。忠节罗公高第弟子也。幼而好礼。尝随大父入山樵采累石为室。折枝编叶。拟成笔楮。抟泥成人。列席左右。一师据上座。秩(?)如论列状。大父心异之。十岁就外傅。湛(?)内照。深思端诵。日征月迈。文誉著于乡闾。闻忠节讲学。负笈往师之。作自勉慎独两箴。粹(?)儒宗之言。尚书贺公长龄。延忠节主讲私第。公从之不舍。同游其门者。有若壮武公心牧公。讳开仍皆余从祖父壮武公讳錱心牧公李勇毅续宜钟近衡钟近濂易良斡易良翰康景晖左枢。志同道合。以节义事功显于当世。比之文  相似文献   

9.
杨署东 《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0-213,226
从转承责任基本理论出发来审视我国转承责任法律制度,大多数转承责任法律制度不是由法律法规确立的,有些还是从程序角度来设置的;现有的转承责任法律制度大多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性转承责任法律制度,且各具体转承责任法律制度规定不协调,对责任人承担转承责任后是否享有对行为人的追偿权及其行使条件的规定也不统一.因此,在制定《民法典》时,建立和完善一涵盖我国国家机关转承责任、法人转承责任、雇佣人转承责任、无偿帮工转承责任等多种具有支配关系的使用人转承责任法律制度以统一我国转承责任立法,节省立法资源,提升其法律效力地位,也解决了目前具体形态转承责任间相互冲突交叉和同类型转承责任不同具体形态规定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祸莫大於不安善莫大於自慰是何也境由心造境无不可安而戚戚不自安小自戕贼大且裂纪毁常机一动祸不可御矣古人知其然为之政刑以范之为之礼乐以化之亦庶几使众不安者安而大乱可不作若自慰则太上素位其次自胜凡众所难堪视若固然别辟浩荡寥廓之一境自处书籍所载忠孝节义其志事彪炳一  相似文献   

11.
老友赵芷荪侍御阔别四十余年矣、近得其来书、有陵迁谷变万事皆非、吾两人所差自信者、尚不失书生本色之语、读之有感、率赋三律、以寄怀思、(?)载不相见人间万事非忆承青睐早敢与素心违世乱知何极朋侪(?)益稀尺书。如拱璧一诵一神飞。一自沧田变塵(?)天地昏飘零吾遂老砥柱子猶存几辈迟文驾何时对酒尊素居。  相似文献   

12.
一、墨子“尚贤”和老子的“不尚贤”墨子所主张的“尚贤”学说,应当不仅指当时贵族阶级内部的选贤举能,而且也是从下层的劳动人民中间选拔贤能之士。《墨子·尚贤上》说: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有众贤而已。所谓“贤良之士众”,是他认为不仅有一二个而已,还应该有众多的“贤良之士”,国家才能够安治。贤良之士的来源,《墨子·尚贤上》说: 是以国之富贵之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辞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所谓“国之富贵人”,当然是指贵族。他们退而私议:现在举贤的办法是“不辟(即‘避’字)贫贱”。可知被认为贤良的人中间是有下层贫贱之人。  相似文献   

13.
“青春之歌”同它的伙伴“紅旗谱”、“苦菜花”、“林海雪原’,带着奇光異采,步入了新中国丰富的艺朮走廊。在广大羣众特別是青年羣众中,爭購、争看“青春之歌”等新小說已經成为一个热潮。右派分子和修正主义者們曾經造謠說羣众不喜欢看新文学作品,对西欧资产阶級文学特别喜爱。但事实雄辯地証明:群众特别喜欢的是“青春之歌”等社会主义現实主义作品,而不是資产阶級的文学作品。“青春之歌”等作品所以受到广大羣众这样热烈的欢迎,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开国以来人民物質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迫切地需要精神食粮,特別是在党的正确領导下,进行了政治战线上和思  相似文献   

14.
苍石木崖先生暨列列先生道鉴奉颁学报。前后四期。均祗领荘诵矣。空谷足音。闻之佩慰。谨拜嘉惠。窃思人道沉沦。国族耻辱至于今日。总由吾人任我之学绝道丧。徒鹜取人之物品。活剥生吞。如病夫不审自身虚实。杂进医方。终以不起。诸公承先师志。学衣德绍。闻弼时仔肩。终当有缉熙行道洒耻之日。炎黄列圣先师之精灵不昧。固理之所可必至。即吾人所当确信而不疑者。惟岳峙以不学无术之身。索居离群。老病衰残。活埋续痛于先师传道救人之德无所窥见。以乞教正于诸公几席之旁。引领春风。祇滋惭悚。神驰讲座。不尽依依。端布(?)忱。籍叩  相似文献   

15.
窃维崇经祀孔。累奉明令。排众论之铄金挽狂澜于倒海。一发千钧。维(?)磐石。惟是学校读经。猶未实行。而当道或疑经为陈腐。不合于今政体。究之寻绎经义。唐虞三代。实在钧和。并非一人专恣。横行天下。唯是无主乃乱。不得不定于一耳。试问今之文明国。能无政府以统制之乎。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唐虞明杨枚卜。固今日选举之事。即殷周以仁易暴。天下宗之。亦是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耳。且其时师傅道尊。汤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武曰(?)获仁人。祇承上帝。而伊周自任。尹曰唯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周召曰我二人共贞。天休滋至。其得人共天  相似文献   

16.
公元三四七年(晋穆帝永和三年)晋桓温伐蜀,军成都之十里陌。李势悉众出战,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至成都,势势蹙遂降而蜀亡。此与秦晋淝水之战,秦军以误退却而溃败适相反,然其为徼伟获胜则一也。证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无比正确。说明战争胜负之变化,每每决定于临阵之俄顷。彼赵括、马谡辈讵知此哉! 南朝刘劭御武陵王骏,势垂克,劭将鲁秀误击退鼓,众遽止。柳元景开垒鼓噪以乘之,劭众大溃。又与温事进胜退败,相映成趣。《梦溪笔谈》(十二)记狄青在泾原破侬智高,预戒军中尽舍弓弩,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  相似文献   

17.
戴黍 《江淮论坛》2005,(5):115-118
<淮南子>所论的"因"主要有四重涵义其一,"因自然以理事"之随顺、利用义;其二,"因材质而用众"之凭借、因乘义;其三,"因民性制礼节"之根据、依托义;其四,"因风俗行教化"之承袭、发展义.  相似文献   

18.
藏族是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它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这在许多藏文史书和民间文学中均有所反映。如《红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慢缓的出现了不需耕种自然生长之谷物,食之者逐生人间淫事而自感羞,故伊始初出房屋,此自然粮先无存贮之习,需者可前往而取,然时光流久人间出现为之争斗之事,故众论选一贤人为众敬王。它反映了原始氏族公社时代的社会状况和  相似文献   

19.
论语里仁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皇侃义疏云鲜少也。言以俭约自处虽不得中而失国家者少也孔安国曰。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延之云。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朱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统观诸家注释。盖约之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系缩节制省俭约束。有不敢侈然自放之意以用也。失之之字。语甚浑含。论语中如学而时习之。知及之。生而知之等之字。皆包含浑沦。不专指一事一物。此之字似可包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学术之专精与兼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术,源一流百,散化万形,还归本相.思穷其枝叶,自当独专一门;将求其会通,则须兼擅众学.专精云者,专心聚神,精于一艺.精于一艺,须植相关术学以厚其基,基之不广不厚,则欲深不得,欲精不能,所谓狭而不通流于局,徒有专精之名.兼通云者,博览群籍,通晓多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