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派又称"战国"派,是滥觞于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文化派别,因其主办的报刊《战国策》、《战国》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文艺方面的代表为林同济、陈铨。由于曾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判,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战国策"派的研究,政治批判多,学术评价少。可是,客观中立、理性平和地读过"战国策"派的有关文章后,得出的印象并非许多书中所界定的那般。本文不打算对"战国策"派做总体的描述和评价,而是从批判的角度,论述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希望能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期引发更多对于这一由昔日学贯中西的杰出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文化流派的关注与不带偏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岳小颖 《理论界》2008,(7):218-220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方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本文首先从地缘政治概念入手,对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海、陆、空、太空地缘扩张的现实,阐述了地缘政治思想理论如何指导国家行为,进而使美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这对21世纪的中国有理论和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疆的实地踏勘考察,美国边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针对新疆地缘政治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一套思考新疆地缘政治的研究模式。他以"新疆之新疆"、"中国之新疆"、"世界之新疆"三个递进发展的"空间层次"为逻辑"中轴",从地缘视角勾勒出中国新疆的重要地位,并以"时间线索"将对新疆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互相结合,体现出高度的研究技巧。拉铁摩尔的新疆地缘政治研究不但为思考新疆国族构建问题提供了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方法,也为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拉铁摩尔的理论或因"理论先行"而多有弊误,但他由思考中国新疆地缘政治问题所提炼出的"边疆视角"仍然为地缘政治学的学术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的学理辨析和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间政治实体控制地理空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一个政治实体根据利益需要把政治运行纳入地理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是同时产生、地位平等和并列发展的科学领域。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在认识客体、研究内容、思想源流和意象、思维向度、认识结果上均有差别。地缘政治战略是政治家们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在兼容关系、与现实的关联、思维的真确性、功能效用、精神活动等方面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宋静  杨烨 《兰州学刊》2012,(3):171-176
文章通过梳理近现代捷克民族精英对地缘政治范式的思考历程,指出两者在捷克民族政治思想史中的对立性。面对国家身处欧陆夹缝的困境,反地缘政治学派则从道德政治的制高点对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进行鞭挞,展示出捷克民族追求真理、正义和谋求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取向。因此,反地缘政治学在捷克政治主流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地缘政治思潮总是不同程度地"回归"政治舞台。传统地缘政治学派坚持国家的统一性与对德国的斗争性,持不同政见者则表现出亲斯拉夫的意识形态取向,而捷克官方最终选择"和平分手、重返西方"的政策实践作为对地缘政治之争的历史性了断。  相似文献   

6.
抗战是中国文化重构的时刻,其时中国学者在文化重构之致思上借鉴德国思想文化者,以贺麟与战国策派为典型。坚守儒家立场的贺麟,试图以黑格尔哲学拓展儒家思想之本体论空间,进而铸造一个儒家体系的现代中国。战国策派则试图通过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对中国文化“文”“武”分离的弊病观照,并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升华中国之游侠文化传统,最终建造一个文武兼备的现代中国。双方对于德国思想经验之师法,旨趣皆在于对本土文化传统作一现代国家维度的转换。但对儒家与游侠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召唤,却让贺麟与战国策派由最初的共谋而分道扬镳。这一隐微的思想史图景,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与主体确立问题上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角度切入五四文学社团流派之争是重新评价五四文学传统的关键所在。据此,《新青年》诸君与“学衡派”的论争已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与落后、激进与保守来概括,而应视为以学术为名在社会范围内展开的一次政治权力争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学术与政治的缠绕反映了现代中国政治压迫之下显现的脆弱的学术根基。  相似文献   

8.
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支柱理论之一。冷战结束后,地缘研究已成为世界大国制定全球战略的一种科学决策的需要。东亚地区是关系到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也是冷战体制在世界上最后的遗留地区。中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要以这一地区作为地缘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托,开拓更加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创建有利于中国地缘安全的区域机制,并力图在台湾、南沙群岛等地缘战略要地上获取主动权,以改善海洋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9.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加快,而变得愈来愈重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失去话语权,要争得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上的主动权,需要对北极航线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成功争取北极航线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在使用五力模型分析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动力机制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当采取的地缘政治策略,即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维护和发展我国的海权;努力构建中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制定北极及北极航线地缘政治问题危机处置预案等。  相似文献   

10.
汉晋时期河西地域学术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为北中国学术中心的历史过程。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儒学是由东向西传播的。外来之佛学则与之相反。佛学在其东传过程中,必然要与地域社会发生关系,尤其与地缘政治。汉晋河西汉译佛经中心经历了由敦煌到姑臧,以及姑臧中心解体的过程。敦煌成为汉译佛经中心,得益于其华戎交会、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姑臧成为中心,得益于其为河西礼佛小国,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本土豪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姑臧汉译佛教中心的解体,则是由北魏荡平北凉政权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河西汉晋佛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是:地缘政治控制着士族在区域社会的发展空间,士族势力的涨落左右着区域佛教的兴衰,而佛教僧团则利用其为家族佛教与王室佛教的影响力,与区域政治势力相颉颃。因此,汉晋河西文化的繁荣,不仅有本土士族与外来避乱之儒英之贡献,传教之僧侣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最常见的理论之--地缘政治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先后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以及"空权论",并为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在大国崛起中扮演了承担设计国家战略的使命.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但加剧了国家利益的争夺.而且拓展了国家安全的领域.尤其是制天权与制信息权既成为各大国关注与争夺的焦点,又是地缘政治理论今后研究的新领域.回顾并展望地缘政治理论的昨天的演变、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趋势,对于维护国家的主权,掌握中国的空间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自近代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每一次转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应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安全关系和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实现了阶段性的和平崛起,显著改善了地缘政治与安全空间,但仍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与威胁,包括美国的全球霸权扩张和对华战略围堵、亚太地区主要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对抗、与邻国的边界争端以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威胁。要进一步推进和平崛起,打造世界级强国,中国须全面规划以合作性参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应致力于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大国关系,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化解潜在冲突,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成为海上强国。  相似文献   

14.
亚洲开发银行是美日主导的多边性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中,其成立包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机。美国应允成立亚开行的地缘政治动机是地缘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操控链、地缘战略伙伴和价值、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稳定、遏制中国等;日本倡建亚开行具有争当地缘政治大国旗手、壮大地缘政治力量、改善地缘政治关系、拓展地缘政治范围、挤压中印和应付美国等动机。在亚开行创始成员资格确认中,贯穿着多种地缘政治动机博弈,特别反映出美法、美苏的地缘政治动机之争。亚洲开发银行的地缘政治运作,是受美日地缘政治动机驱动的行为表现。其创始成员构成,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新老殖民主义在亚太地区组成新月形地带的地缘政治布局;在行长和行址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极地地缘政治博弈出现了新的走势.其表现是:由自然环境所致,南极呈现的是生存安全防护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北极呈现的是开发进取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由人文处境所致,南极各国地缘政策差异明显,主权与开发、国家与国际之间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复杂多变:北极主权划分争议持续、域内域外互动频繁,竞合与零和博弈走势随利而动.由地理枢纽位置所致,在南极区域阿根廷和智利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风浪口;在北极区域白令海峡、格陵兰岛和北极点等将是地缘政治点线面互动关系中的枢纽点.由资源开发所致,南极和北极地缘政治走势共同表现出道义与舆论融合化、人工智能与动物智能缀合化、法律与外交综合化、科技与军事耦合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地缘环境是影响对外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面临着地缘环境的二元格局。在地缘经济视域下,具有中国正成为中亚地缘经济环境演变的重要变量、中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中亚国家的共识和目标等有助于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地缘经济因素。但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却存在着全球实力格局转换所引发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地区国家间领导权争夺、国家内部政治和安全局势不稳固等地缘政治阻力。鉴于地缘经济助力与地缘政治阻力并存的现状,中国-中亚能源互联网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寻求域外力量的包容,更要实现与现有地区合作架构的兼容,分步骤、分阶段推进项目建设,审慎规避风险,积极利用地缘经济的有利因素,规避地缘政治冲突和博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一辈政治学家赵宝煦先生的英文文集<和为贵--赵宝煦学术文集>的出版是中国政治学界的重要学术事件;文集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学理论相结合,对与中国相关的政治学理论、重大政治问题与国际问题向国际社会进行了独立解读.本文通过对赵宝煦先生为人为学的分析提出可资后辈政治学者借鉴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是崛起的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惠及世界的国际战略。这一战略着眼于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立足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关照,绝非落入大国地缘政治权力争夺的窠臼。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相比,"一带一路"战略超越了传统的"霸权"思维和"权力决定利益"的地缘政治思维,具有普惠性、包容性和平等性。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剖析比较"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构建合乎中国逻辑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而且对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特纳的边疆学说改变了美国历史研究的欧洲起源观,转而从美国西部边疆的拓殖中寻找美国特性的根源。特纳对边疆、地域和地区的研究建立了地理和历史关系的新范式。这种范式对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地理和战略观念不同,不应不加区别地直接套用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来分析中国。中国的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关注“中心—外围”和“缓冲地带”观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和实践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力量的基本走向是引力与张力互动的统一,地缘政治运作的基准点是现实利益+意识形态+灵活反应的一体化,地缘政治关系是实力彼此消长与心理互存疑惧的感应关系,地缘政治运行是合作体+交叉状+多形态+不确定性并存的状态。地缘政治走势受亚太地区主要大国主导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地缘政治走势各有特色,中国地缘政治走势是和平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式推进+开放互利共赢式运作的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