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标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理关联,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他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深刻批判"唯物机械论",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2.
王兆胜 《江汉论坛》2006,3(4):88-92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复杂关系,一直是个难题,长期以来有两大误区:一是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标准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激进派;二是死抱住中国传统文化不放,对西方文化采取拒斥甚至诋毁的态度,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保守派。在此,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值得重视,它强调对立中的统一和矛盾中的和谐,这对于人类文化的健全发展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从新文学运动源头采撷的个人主义的火种,成为他一生坚守的文学理想。林语堂把人道、人性视作全人类共有的也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他对社会发展水准、文明进步程度的判断都是以人性、人道原则为依据,他所理解的个人主义超越了特定社会给出的定义而成了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在林语堂的文化情调中,幽默是最具特色的。林语堂的幽默不只是一种文学风格,甚至也不只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而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是理想社会在人性层面上的呈现。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是鲁迅式的,他其实是在以一已的坚守实施某种转型。转型有两种:一是重在颠覆,一是把过去文化中尚具现代生命力的东西提取出来。林语堂侧重于后者。林语堂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精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本是五四精神的弄潮儿,人到中年之后,他和五四青春型激情有了距离,但并未背离五四启蒙之义。他的姿态与鲁迅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李光辉 《殷都学刊》2008,29(3):109-114
沈从文的女性崇拜极具现代品格,这使得其在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提出重建民族品德,并将女性视为重塑民族品德的载体。这种优化女性的做法不具有女权或革命意义,它深受民族心理与习俗的影响,也与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探求其女性崇拜背后的心理隐秘,有助于从创作心理上解读沈从文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在女性崇拜的情结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他们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宝藏,传播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倡导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出重建民族伦理文化人格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信息崇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萍 《学术研究》2007,29(6):34-39
信息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信息概念的泛化、信息作用的夸大、计算机功能的神化、网络空间的依恋、信息经济地位的抬高、社会信息化的魔化和人—机共生的幻想。适度的信息崇拜对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过度的信息崇拜必然导致信息和符号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黑客亚文化泛滥和信息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的信息和网络社会问题,其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打破盲目的信息崇拜,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恰当定位信息的功能,培养人的信息素养,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关羽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关羽崇拜王齐洲中国历史人物受到普遍崇拜者,莫过于孔丘和关羽。孔丘是儒家鼻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孔丘之被尊为“至圣先师”、“文宣王”等等,本是情理中事。关羽是三国名将,但三国时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中国古代著...  相似文献   

8.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对幽默的倡导和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和功绩.林语堂对创造幽默的目的论说明了他倡导幽默的目的;他创造幽默的理论是:注重孕育幽默的过程及创造幽默的艺术,发挥幽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有无革命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玲 《广东社会科学》2005,29(3):104-109
关于林语堂是否曾一度有过革命思想,一直是个疑点。本文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林语堂在1927年《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两篇文章,并结合林语堂在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动向及其对胡适态度的变化,肯定他曾有过革命的冲动。这是20年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周围朋友的影响和林语堂个性中的某些因素交织运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幽默文学的兴起,是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聚变之一。作为幽默文学倡导者的林语堂,他的幽默观同他的艺术观一样,都是这次聚变的产物。 幽默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文明发  相似文献   

12.
女娲之名,就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首见于屈原的《天问》,其辞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由《天问》的记载来看,有关女娲的神话,应当早在这之前的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文献中关于女娲神话的记载较多,此略举数条以示。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多次呼吁法治,提倡法律之治。他推崇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批判人治模式,虽然他没看到韩非对专制集权的维护,但他对法治的强调和重视,既是对清末以来兴起的法治思潮的响应,也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为挽救国家而谋取出路的努力。林语堂追求平等精神,对中国存在特权阶层非常不满,对两性间的不平等也多有关注,他通过创作大力宣扬平等思想,但在男女平等问题上仍表现出对女性独立精神的忽视。林语堂权利意识高涨,始终重视每一个社会个体与生俱来的各项权利,认为可通过公共批评对政府产生威慑作用,使政府不能随意剥夺人民权利,并认为可通过法律保护人民公共批评的权利;但他对意见不合者的公共批评和言论自由,又多有嘲讽和批评。林语堂的法治思想是一个既有传统士大夫情怀,又受到欧风美雨现代思想浸润的知识分子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所作出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论延安时期丁玲的女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本该为丁玲的女性思想提供最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 ,丁玲的女性思想却在升华的同时被迫停滞了。这其中的原因即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又有丁玲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丁玲的女性思想是超前于时代的 ,作为一代女性思想的先驱 ,丁玲做出了自己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 2 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 ,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 ,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 ,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 ,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相似文献   

16.
崔鹏云 《理论界》2008,(7):130-131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尉万传  周健 《社会科学》2004,(2):117-123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国人对汉字的崇拜情结由来已久、无所不在 ,它具体表现为造字传说、谶语、符咒、拆字、避讳、文字狱、人地命名、类图腾崇拜、书法等多种形式。这种情结首先源于初民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 ,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心态、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等也都是形成这种情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谢友祥 《北方论丛》2001,21(1):67-71
林语堂的人思想具有如下特征:以人和人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真实的人生、人生实践和人生感悟作为立论的基础;总是用智慧去观照世界,区分美丑,确认价值,即以智慧为根本;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在各种化体系中任意驰骋,在所谓“矛盾”、“对立”中自由出入;常识健全,且因看多了常识失落给人类明带来的灾难后果,而热切呼唤其回归。因此,林语堂很独异,总是远离权威、成见和时尚。  相似文献   

19.
20.
论崇拜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范畴群的对称、对偶结构,使人立刻想起与审美这一美学范畴相对应的一定还有另一范畴,它其实就是崇拜。崇拜两栖于宗教学与美学。传统美学由于对那在文化宏观上与审美关系密切的崇拜现象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使诸多美学问题的实质,可能变得有点模糊起来或者甚至被曲解了。其实,无论对于美学自身抑或与此相关的宗教学、艺术学、哲学、科学、心理学等等,研究崇拜与审美之关系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